《巴金散文》读后感——陪我看日出
因为一部《激流三部曲》,这个秋天,我忽然喜欢上了巴金先生。
都说文如其人,为能更了解那颗热烈又深情的心,读完三本厚厚的小说后,我又捧起了先生的散文集。
散文,形散情不散。一篇篇朴素、真挚、热情又不失雅致的小文,仿若一条条或浓或浅的墨线,勾勒出巴金先生或苦或甜的人生长卷……
一:文字与信仰
虽然,巴金先生说过,《家春秋》并非他的自传体小说。但三少爷高觉慧身上,却也真真切切地印着他的影子。
身为旧式大家族中的少爷,巴金身上,全然没有其他富家子弟的纨绔与高傲。孩提时的他,常常躺在马房里的破床上,听轿夫讲苦涩又忠诚的故事。
巴金的童年时光,过得很是安逸,他不仅衣食无忧,还有一位温婉又聪慧的母亲。母亲不仅教会了他们兄弟姐妹几人读唐诗、读宋词,更教会了他们何为温暖、何为善良。
可惜,自古红颜多薄命,温柔善良的母亲,还未来得及陪自己的孩子们长大,就因病而香消玉殒。母亲病逝后,年少的巴金,亦渐渐感受到了藏在这座大公馆中的人间百味。他小小的心房中,开始泛起点点涟漪。
随着年岁渐长,巴金愈来愈感知到旧式礼教的陈腐与残酷。于是,他想方设法逃出了那个牢笼般的家,欲凭一支素笔,唤醒年轻人的觉醒之心!
那一句句一行行情真意切的文字中,藏着巴金先生的信仰。而那信仰,终将使他的一生颠沛流离、荡气回肠……
二:苦难与风骨
巴金先生的童年有多安闲顺遂,他的青年与中年就有多百转千回。
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巴金先生几度辗转、历经生死,依然手握笔剑,坚定着爱国爱青年人的信念!
千盼万盼,战争终于结束。几次险些被敌人的炮弹炸得粉身碎骨的巴金先生,本以为终于可以过上安稳日子。可一场文化大革命,又将他扔进了更黑暗的深渊中。
“牛棚”中那噩梦般的日子,不仅让巴金先生的肉体与精神都受着巨大的折磨,还间接地害他失去了深爱的妻子萧珊……
幸而,萧珊没能看到的春天,巴金终是看到了。十年“靠边”生活熬过去后,先生总算等来了他梦想了多年的这世界!
然而,那心心念念的新世界,却又似乎和巴金梦中的不太相同…这让先生又无奈又焦急,风烛残年,他亦紧紧握着手中的笔,想要再为人们写些什么、做些什么……
三:深情与辜负
能将爱情写得那般美丽、那般真切的,自然是深情之人。幸而,深情的巴金,遇见了能配得上他这份深情的萧珊。
巴金与萧珊的爱情,很像书中的觉民与琴,两情相悦又志趣相投。可是,因为生在那个特殊的时代,他们的故事,注定要添几分艰辛与凄楚。
他们共同经历了新潮运动,共同经历了战火纷乱,又共同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噩梦。
遗憾的是,萧珊最终也没能看到她与丈夫共同期待的春天……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萧珊病逝后,她的骨灰盒,一直被安放在卧房中,静静地陪伴着巴金的余生。晚年的先生,虽仍笔耕不辍,一颗痴心,却日夜沉浸在对亡妻的怀念中。
巴金明明是那样深情的爱着萧珊,却总感愧疚,觉得是自己辜负了她。可是,这又怨得了谁呢……
回首巴金先生的漫长人生,似乎比他的小说更加曲折。
如今,斯人已逝,社会已斗转星移。而先生的思想,依旧在文学的银河中熠熠生辉。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不如意。熬不下去时,我们可以静下心来,翻翻巴金先生的文集,看看那一行行,朴素又真诚、热烈又深情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