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随笔

2020-06-06  本文已影响0人  紫竹别苑

校园慧池边那一小片低矮似草的竹丛,在这个特别寒冷的冬季所显示出的暗绿,让人依然能感受到她孕育着的生机。

一直喜欢搜集写竹子的诗词了,还不遗余力地背诵,诸如“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好竹千竿翠,新泉一勺水。”“ 有节骨乃坚,无心品自端。几经狂风骤雨,宁折不易弯。依旧四季翠绿,不与群芳争艳……”竹子美好的形象与品格,随着诗词一起深深地印在我的内心。

王维那首“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曾引起我做过无数的遐想。一处宁静、圣洁的竹林中,有清风明月相伴,偶尔也会“山房雨过昏烟净,卧听凉风起竹林”,有种远离尘嚣的超逸。挺拔、翠绿、优雅竹子在我的想象扎根已很久。

关于竹子的诸多传说,让竹更增了一道神秘的光环,特别让我着迷的是斑竹的由来。相传舜帝重华在南巡途中病逝,葬于苍梧九嶷山。娥皇、女英寻夫到洞庭湖时听闻舜的死讯伤心欲绝,泪水洒在青竹上,竟长出点点斑痕,从此斑竹也叫湘妃竹。正是 “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

宋人文与可极喜欢画竹,且画得很好,苏轼赞曰:文与可画竹,乃胸有成竹。可见他对竹的喜欢与熟知的程度。有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也是酷爱竹子,他的那首题画诗《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在岩石缝中顽强生长的竹子,在美丽的形象中更多了一层韧劲。据说他为了画好竹,曾在自己的家中种上竹子,他观察竹子,不仅正面看,而且侧面看;不仅在日光下看,而且在月影下看;不仅直接看,而且间接从粉墙纸窗上看其映象。甚至专门糊一洁白的纸屏,观察映在屏上的摇曳摆动的竹影,来体味其诗情画意。从而达到了“我有胸中十万竿”的境界。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居住的地方是大观园中的潇湘馆,因此在她死后自然幻化成了潇湘妃子,黛玉的眼泪不由让人想起娥皇、女瑛的眼泪,恍惚中那竹子似乎不仅仅是竹子,而成为一种情感,一种寄托,希望一睹翠竹神采的愿望也日趋强烈。

第一次一睹竹子芳容,是在凤凰公园里,那儿有一条竹林小路,远远看去,是一层乱草,与想象中的竹子相差太远,让我几乎怀疑自己眼睛,希望是自己的错觉。因为疏于修剪,显得过于凌乱,颜色也不是纯正的绿,不修长也不挺拔,只有竹叶是精致、灵巧的造型。让我在心中隐隐有些许的失望与失落。但是竹子有一千多种,能在北方生存的品种实在不多,这些竹子能随遇而安正显示出其特有的坚韧,足以让人敬重。

其实,宋代之前关于竹子的诗词歌赋,大多仅赋予竹子的清秀、高雅和美丽,有一首诗曾写到了竹的品格。“虚怀千秋功过,笑傲严冬霜雪。一生宁静淡泊,一世高风亮节。”然后到宋代,竹和松、梅以其在万物萧疏的隆冬,依旧精神抖擞,被人称作“岁寒三友”,人们开始赞美她的高风亮节。这也许与宋代的孱弱有关,那样的一个内忧外患的时代,早已远离了汉唐的恢宏气势,人们需要坚贞和不屈,因此写竹的词章中便多了一份对不屈精神的向往,“疾风知劲草”竹子更加受到人们的常识和崇拜,没有英雄的时代,人们呼唤英雄,李易安那首著名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就诞生于那样的一个时代,从此竹子作为一种精神便在人们的心中闪耀着不朽的光芒一直走到今天。

2009、12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