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学习笔记‖第20课 君子居易以俟命
第20课 君子居易以俟命
【原文】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鸪,反求诸其身。”
【译文】所以君子安分守己,履行自己的使命,小人却铤而走险,心存侥幸。孔子说:“君子为人处世就像射箭一样,射不中,反躬自省,自己的剑术是否不够高。”
【解读】
第一句“君子居易以俟命”。
先来看“居易”,唐朝有一位大家都熟悉的大诗人白居易,可见居易这两个字在古人心中的地位。
什么是易?
这里的易不是容易的易,而是《易经》的易。《易经》被尊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易经》的易有两个重要内涵,第一是变易即变化,第二是不易,即不变,变与不变。看似矛盾,为什么都是易呢?矛盾是表象,统一才是本质。
所谓变易,指的是这个世界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变化。春去秋来,寒来暑往,这是自然的变易。富贵贫贱,患难疑敌,这是人生的变易。这位顾客进门,那位顾客出门,这是销售的变易,就算是面对同一位顾客,我们的情绪智慧也会时高时低,这是内心世界的变易。但在种种变易的背后,有一个不变的规律,构成了一切变易的根本底色。
好比滚滚长江东逝水,卷起千堆雪,浪花纷繁复杂,难以琢磨,但不论浪花怎样翻腾变化,都遵循大江东去,百川入海的规律。再比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大浪淘沙,英雄辈出。无论人生如何起伏变化,好人好自己的规律不变,有怎样的行为作用,就有怎样的反作用。
只要种下了相应的因,一旦条件成熟,反作用必然会以种种形式呈现出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一份侥幸,一份伤害。上天法则,分毫不爽,一道而行,必获成功。
前面学习“君子素其位而行”的三重境界,其中最高的境界就是天理而行,其实素天理而行,即遵循行为作用与反作用,明合妙用,开创人生的辉煌。一句话,行为作用与反作用,既是人生不至堕落的底线,更是人生垂直攀登的法宝。
“君子居易”绝不是说面对天理躺平了任命,而是依道而行,履行使命。稻盛和夫先生说,人生的唯一目的就是修炼灵魂,使其在谢幕之时比开幕之初高尚一点点。开发心中宝藏,恢复清澈良知,这才是上天赋予我们真正的使命,才是我们要去“俟”的那个命,要去履行的那个命。因此,生命的本质与其说是等待命运,不如说是创造命运。
每一颗侥幸之心,都是在给人生埋下地雷。
如何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呢?
《中庸》给出的答案是,反求诸己。
不抱怨他人,不埋怨自己。
不断反省,回看过往,自己曾经种下了哪些因,促成了今日果,展望未来,自己该种下哪些因,才能收获丰硕果。
【学习内容要点】
第一,人生社会千变万化,但有一样东西不变,这个不变的东西就是规律。也就是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好人好自己,心好命就好!
第二,君子坦然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变易,遵循规律,履行使命,因此君子乐得做君子,小人冤枉为小人。
第三,超越小我,成就大我最基本的路径就是反求诸己,心宽路就宽,心宽家就宽,让我们一起从“反求诸己”开始,朝向君子坚定出发,“居易以俟命”。
【实践】
自信可以来自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不讲有水分的话。用一个词概括就是老实,一个不大老实的人凡言语中总会掺入水分,能量值自然随着降低,水分越多越不自信,越不自信,别人越不信服。
当你真的做个老实人,不讲带水分的话,乃至不讲一句善意的谎言,真诚而自信,你会更有力量。人们会说老实人吃亏,其实真正老实的人不欺人,不骗人,他不吃亏,那些吃亏的是一会儿老实一会儿又不老实的人。
第二,你的自信来自于这样一种品德——厚道。
朴实、厚道,俗称有点傻。不要小看这样的人,这样的人力量可是不小。老子在《道德经》中教诲我们,“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仆就是返璞归真,就是没有太多小我的私欲,呈现在品德上就叫厚道。这样的人一般都有一个特点,就是不让别人吃亏。换句话说,你和他打交道的时候,感觉自己一点儿都不吃亏,这份感觉多重要呢。所以一旦遇到一位由内而外真诚厚道的人,你甚至都想与他做成朋友。在这个市场上有这样一位朋友,你心里会觉得很踏实,所以若你拥有了这份厚道的气质,顾客就容易相信你这个人,因为你看起来就让人相信和你做生意不会吃亏。当然我们也得承认社会很复杂,有的人貌似忠厚,却是阴险狡诈,所以若是你真的遇到一位真正厚道人,一定要珍惜这份生命的姻缘。
第三,你的自信来自于最后两个极其重要的字——忠诚!
忠诚是一种好贵的品质。一个忠诚之人,有良知,有耐力,能深爱,忠于自己的事业。
真诚有五个层面,老实不说谎,厚道能成事儿,真诚有担当,千里走单骑,志诚则如神。
今天学习的三个关键词,老实、厚道、忠厚,恰恰就是真诚的前三个层面,老实不说谎,厚道能成事儿,忠诚有担当。所以我们需要再多一份老实,再多一份真诚,再多一份忠诚。
【反思】
“反求诸己身”,这是一种清醒的自知能力。
仔细想想,生活中许多烦恼,都是没有明察自身所致。
对于父母,觉得他越老越顽固,越爱钻牛角尖,其实原因也许不在父母身上,他们的性情、脾气、对待世界的看法早已如此,改变的只是我们,是我们自以为的超越与凌下而失去了体谅之心。
对于孩子,期望值往往过高,想按照自己心中的样子培养,而不是考虑他想成为什么样子,稍有偏差,就不由自主地想控制,就焦虑。不是孩子出了问题,是我们出了问题。也许是虚荣心,也许是我们把自己不能达到或无法达到的目标押到了他们的身上,故而要求太多。
对于自己,做的不好不到之处,就会为自己找种种理由开脱,宽容太过。
时时能以清澈的心照见自己是多么不易,圣人之为圣人,是他们照见了我们内心的不明与障碍。以圣人为镜,发上等愿,向宽处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