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强:产业园如何在同质化竞争中脱颖而出?
总部经济作为产业地产发展的一种高端产品,从诞生以来一直备受争议,鲜花伴随着掌声,在市场大量同质化产品的恶性竞争中,在实体经济轻资产化趋势影响下,在工业用地政策的压力下,总部经济何去何从?今天的中联智创《园区百佬荟》邀请到总部经济类产品资深操盘手,北京天瑞金集团营销管理中心总经理王志强,为行业同仁拨开迷雾。
“总部经济”如何在同质化中脱颖而出
问:这几年,“总部经济”概念下创造的“总部基地”项目在全国各地疯狂复制,一度酿成了大量同质化产品的恶性竞争局面,尽管如此,却也有一部分总部产品招商很好,胜在何处?
王志强:一个特别重要的因素是定位,园区开发企业对自己的定位一定不能是开发商,而是运营服务商,要想做好运营服务,首先还是得摆正企业的心态,如果以一个开发商的心态,招商工作开展起来还是比较困难的。运营服务需要一定的时间去搭建,也会考验开发企业的耐心、信心和决心。同时,产业园区的客户洽谈过程中,本身就会涉及很多运营服务的内容,真正做好这些服务,有助于客户的招商谈判,也有助于企业逐渐搭建园区的服务平台。
真正成功的园区,大多是把招商工作做在了前段,在项目初期就应该做更多的工作,尤其是与政府的合作,是项目招商的最大助力。很多企业还在按普通房地产开发的思维方式在做,拿地、规划,然后定位、推广、招商。
问:总部经济项目在选址时期对市场环境有什么特殊要求吗?
王志强:总部经济需要强大的产业背景,选址的时候还是考虑至少是二线城市,这样的城市才有产业条件去实现总部经济。比如我们集也是考虑至少是二线城市,这样的城市才有产业条件去实现总部经济。但即便如此,这两个城市的项目进行的压力也远远大于北京。因为总部经济建设城市必须对周边区域具有辐射能力,人口,城镇化,外来人口数量,交通区位应当是区域领先。
轻资产趋势下总部经济何去何从?
问:对于“总部经济”概念如何理解?总部经济类产品在企业轻资产化的趋势下未来是否还有发展空间?
王志强:中国的城市,首先是四个特大城市,然后是省会城市,再其次是一些区域经济强市(比如青岛、苏州),所以企业在逐步发展的过程中,每一步都会有一个落脚点,成为区域总部或者全国总部,这种企业发展的轨迹,我感触比较深,在北京的时候有相当数量的客户是外地省份的,而现在青岛项目的客户,也有相当数量是来自于胶东半岛其他城市的,我想这也算是总部经济分级的一种理解吧。
我们在青岛的项目,遇到了很多新三板上市的企业,有已经上市的,有正在上市的,还有计划近期上市的,统一的感觉还是轻资产,更多的选择还是基于园区所在区域的政府政策,对于购买资产的补贴条件等,都会影响到企业的选择。我目前从客户那里得到的反馈是,这方面对于他们并没有太多的影响,可能主要原因还是接触到的大多为高新技术、软件类企业有关。
北上广深有更多机会做全国级的,省会城市得益于政治便利,可以做全省级的,但是像青岛、苏州这样的城市(B级城市),具备了区域级的条件,这个分级仅是对客户来源有个分析,可以对招商工作有一定的帮助。
“2016闲置用地政策”会是产业地产致命一击吗?
问:政府要求今年闲置工业及商业用地必须开工,否则全部收回,这会是产业地产行业的致命打击吗?
王志强:今年还会有大量的同质化产品,这也是这个行业最大的痛点。这样的结果就是市场供给更大了,而企业需求还是那么多,这点我在亦庄有过体会,不仅有专业的园区,同时市场上还有很多企业自用地拿出来投入市场的,这种情况必定会消化掉一部分企业,进一步让我们这些专业招商人员痛苦,但对行业的打击谈不上,反倒是对园区的专业度要求会进一步提升。
问:碍于市场招商困难,很多企业选择总部产品按别墅卖的擦边球销售模式,但在今年的政策反复和经济下行的双重环境下,这类产品还可救赎吗?
总部当别墅卖这种情况是在考验政府的耐心,但近期明显感觉市场上的央企客户比前两年有大幅度的下降,我想跟这个反腐还是有关系的。
擦边球销售虽然是无奈之举,但也许应该再详细的做些分析,做些创新,我在珠三角考察参观的时候,也在一些非常偏僻,离城市很远的地方参观过一些非常优秀的园区,那些园区的特点是定位很清晰、有特色的,同时有政府扶持,我想这样的经验值得借鉴。
问:企业在选址的时期会考虑产品、交通、产业聚集等很多因素,在青岛行业聚集优势不明显的前提下,做总部基地,您觉得哪些因素是最能打动企业的?
王志强:企业选址,需要考虑的主要还是产业基础,如果没有产业基础,就要在选址的时候与政府进行深度洽商,能打造产业聚集的先决条件,而产品、形象提升这些因素,在二线城市中发挥的作用有限。
抓手也好、市场驱动也好,下一步就要求我们运营能力的加强而非传统的运营服务和商务服务,我们必须在运营体系建立完整闭环,要有解决定位产品的经营能力的价值,有可能会让我们园区更可持续。做好一个园区不容易,做坏一个园区倒是很容易,所以一定还是要基于当地市场,而不是强行输入。同时招商执行者还要学会向上梳理公司,向下梳理招商人员,向外梳理政府和资源。因为很多公司对产业园的开发模式仍然还是地产模式,不梳理老板,不梳理公司,如何展开招商工作?如果仅凭借招商一线这些人员,也只能是累死一批又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