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喜剧之王》:有人看戏,有人看中国父母

2019-02-20  本文已影响0人  今天没有KPI

时隔二十年,星爷用《新喜剧之王》再一次将他对演戏的热情放上大荧幕。

关于《新喜剧之王》的评价,两极分化比较大,毕竟这是非常主观的事。一个人的三观、喜好,人生经历都会影响他怎样看待一部电影。

而我,由于家庭对我的影响极大,当所有人都在讨论剧情的时候,我的关注点却放在了女主角和她父亲的关系上。

女主角如梦带着死人妆出现在父亲的寿宴上,眼见女儿都三十岁了,依然一事无成,漂泊流离,跟已经成家立室的律师发小对比强烈,父亲被气得不轻。

矛盾进一步激化,父亲把如梦的行李从二楼扔了出去,让如梦滚。

这一幕是很多中国父母跟子女相处的常态。也许是担心女儿后半辈子没有着落,也许是恨铁不成钢,父亲急得乱发脾气了。为人子女的,其实都明白。

父亲虽然嘴硬,心里还是默默爱着女儿。后来他去到如梦拍戏的地方偷偷看她,场务欺负如梦,父亲会偷偷帮她出气就是证明。

理解归理解,但这样的相处方式,有时候其实挺伤人的。

这里分几点说一下我心里的想法。

1、父母担心子女后半辈子没有着落

虽然已经9012年,但在很多中国父母眼中,婚姻还是人生的头等大事。

为了让子女早日成家,在“相亲角”里,年轻人的身高体重、学历专业、工作收入,都列成一张清单,就像一件商品,明码标价,以物色对象。

不管儿子还是女儿,一毕业就赶紧找人搭伙过日子,养儿防老,才是正事。一有同龄人结婚,父母就会唠叨谁谁都结婚了,看人家的生活多幸福。

男孩子说想拼事业,尚可推脱一番,女孩子说想拼事业,那就是不务正业。

如梦30岁还没结婚,父亲叫她看看发小,嫁了个大律师,婚姻美满,家庭幸福。潜台词就是“你都30岁人了,还在为你所谓的事业碌碌无为,不赶紧找个人嫁了谁还要你?”

与父母那一代不同,我们这一代生在物质充沛的时代。虽然工作不说很好找,工资也不说多高,但踏实做事,总有一口饭吃。

老一辈对生活,更多的是敬畏。年轻一代对生活,更多的是希望去主宰。

我们对婚姻的憧憬,是顺其自然,因爱而结,而不是为了攀附一个物质条件好的人,来保障自己的下半辈子。

对我们来说,做自己喜欢的事,靠自己的能力活下去,哪怕粗茶淡饭,也远比吃结婚对象赏的饭要快乐。

2、父母对子女的恨铁不成钢

在很多中国父母眼中,子女没有成为他们想要的样子,就是铁不成刚。

父母想你做律师,你做了新媒体;父母想你做老师,你去画漫画;父母想你做医生,你去做演员。这些都是父母眼里的铁不成刚。

混了几年还没有出头,他们便会说你当初没有听他们的话,以致于一事无成。这就是他们的“恨铁不成钢”。

不是说律师、老师、医生这些职业不好,这些职业都很有意义,并且需要大量的专业知识,很值得尊重。但人各有志,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他自己所向往的方向。

父母经常认为,除了他们觉得好的工作,其他的,特别是一些新兴的行业都是邪门歪道,没点正经。干新媒体月入1万,不如在老家的银行柜台月入3000。

如梦为了坚持演员的梦想,有工作可以不要工资,只要管饭就行。

住在一个拮据的小房子,还要跟室友合租,睡上下铺。

好不容易争取到了一个演出的机会,回家一趟却被父亲赶出家门。

到她放弃了演员的梦想,回家老老实实做了服务员。

开了网店,有一份不错的收入后,生活终于安定下来。

跟家里的关系乐也融融,父慈女孝。

她确实过得比之前安定了,家庭也和睦了,但她的心是死的。哪怕是在饭店做服务员,当她对别人说起她曾经是个演员时,她的眼睛才是明亮的。

现在的年轻人,最怕的可能不是通宵加班还没有加班费,也不是住在出租屋里吃泡面,而是梦想被当成笑话,努力被抹杀。

一面咬着牙向往自己喜欢的生活,一面听着别人说“你永远都不行”。而来自亲人奚落最为致命,每一句都可能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3、父母对子女默默的爱

这一点也是我最想说的。

中国人对感情的表达比较内敛,即使在这个年代,很多父母跟子女之间还是不会表达自己的爱。默默的爱和付出,中国父母和子女的相处方式。

默默的爱,若感受到了,才是爱。若感受不到,那恐怕意义不大。

如梦的父亲当众斥责如梦,把她赶出家门。虽然父亲心里有牵挂着如梦,有去片场偷偷看她,找欺负她的场务理论,但因为我们是观众,我们看得到这些默默的爱,如梦却不一定看得到。

被父亲“教训“后的场务把盒饭给了如梦,如梦只会以为是场务通情达理,而不会想到是父亲所为。父亲的爱并没有传达到如梦心里,她有的只是父亲把她赶出家门的伤害。

如梦想去北京最后拼一把,父亲先是骂了她一通,下一秒就叫妻子定头等机票。

如梦出门前,父亲叫她以后都不要回来,下一秒又问如梦带了家里钥匙没。

看到这一幕大家都在笑,觉得父亲刀子嘴豆腐心,又温馨又可爱。但我看到这里,眼泪突然就收不住了。

这一刻的温馨,也就全赖于父亲在把关心的话说了出来。倘若父亲不说,如梦在最后一次追求梦想的路上,带着的还是父亲的责骂和再一次的扫地出门。

本来都已经心死了的如梦,亲人的关心和支持对她来说是何其重要,即使失败了,她还知道她有人爱着。如果如梦得到依然是父亲的责骂,这条梦想之路是多么孤独。

肉麻的话说不出口,也不见得就要用愤怒和责骂来表达。

既是爱,何必去伤害?如果每次都把关心藏在心里,错把责备当成爱去表达,长年累月积下来的隔阂多了,默默的爱有一天也不再能治愈了,心理病也不只存在于电视里。

4、既是爱,何必伤害?

知乎上有人这么形容中国父母跟子女的关系:说得过你跟你说道理,说不过你跟你说伦理。

中国父母都爱说西方教育好,外国小孩又独立又有主见。他们看到的都是外国小孩的好,外国父母对孩子的尊重、民主、平等,他们却全然屏蔽。

一方面想孩子独立有主见,一方面又想孩子按照他们设想的路来走。

只有他们认为好的工作,才是好工作,追求理想都是浪费时间。找一份稳定的工作,赶紧成家立室,结婚后马上生孩子,才是生活最好的样子。

动不动就讲父权母权,稍有违背,就大吼“你是爸还是我是爸”来威胁。

一句句“别叫我爸”、“别叫我妈”刺在孩子心上。

吵架吵不过,就叫孩子以后别回家。

左一刀,右一刀,把孩子捅得千疮百孔。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可以的话,他们会不留余力地为孩子铺好路,希望他们幸福快乐地过完一生。

既是幸福快乐,当我们向父母诉说时,也希望能换来一份理解。哪怕两辈人的想法很难一致,也不要总用争吵来压制。

最亲近的人且互相伤害,我们又怎么相信在别人身上能得到爱?

离我们最近的幸福快乐,难道不就是天伦之乐吗?

写这篇文章并不是想说如梦做的就全对,如梦父亲做的就全错,也不是说中国父母怎样怎样不好。

中国父母和子女的某些相处方式,确实有“误伤”人的地方。对子女的爱,如果没用对表达方式,传达到子女身上的爱就会削减,甚至传达不到子女身上,误会就产生。

作为子女,在追求自己喜欢的生活的道路上让父母担忧,我们没有借口推脱,我们也会感到愧疚。

明明爱着对方,那就不要用错误的表达来伤害对方。

大家都是第一次为人父母/子女,爸妈,有什么事,我们慢慢说。

作 者:肥一,一个爱写字的中年少女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