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去评判,求同存异,容纳多元
2022-08-31 本文已影响0人
舍儿
我是来理解这个世界,而不是来评断这个世界的。
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就是不带评判的观察——克里希那穆提。
对于如何看待看不惯的事?就是求同存异,不去过多评价。
自己认清楚自己,选择好自己,大方向不错,不去评判别人是非。
接纳和包容多元,不然自己难受。(没有人站出来说话吗?有能力出来匡扶正义再说,首先明确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名?利?身体?)
曾爷爷有提到过:世界因为多元而存在,能容纳的了“不同”,才能收获“大同”。无论是人还是国家,大道都是“求同存异”
对于看不惯一些事情,没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和判断的话,不去评判,要耗费自己的精气神。
花虽然美丽,但杂草有杂草的价值。
“嫉恶如仇”并非完全褒义词。现在越来越觉得狭隘,且不说我们看到的了解到的都是有限和片面的,对和错,恶和仇又岂是你我能评断的?
看不惯,其实就是我们的主管“评判”。接纳甚至包容多元和不同。
非暴力沟通,提倡“生命的语言”,对这句话的理解是“不去评判”。觉察和不评判,不比较,都是在这本书上得来的。
因为我们的教育中就没这一项。而且我们身边的环境,人都充满了“评判”,所以想要做到很不容易。
存在即合理 —— 黑格尔
所以对一切一切“容纳”(包容、接纳),从而理解和尊重,自然就到达了“善”。
善:成己利他!
这个善应该就是阳明先生的“良知”,曾爷爷的“良心”,孔子的“仁”,老子的“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