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丨把时间当作朋友(第6章)
六 交流
1、学会倾听:我们的大脑有一种模式拼接能力:在处理零散信息时,会不由自主的将他们按照某种之前曾经遇到过的模式拼接起来——并总是以一种我们自以为有意义的模式。
以“自知”为起点审视模式拼接能力的运作机理,我们很容易得出结论:必须想办法获得一种或一些能够用于鉴定已知信息有效性的知识。这类知识称为判定类知识,以区别于概念类知识。
为真正做到有效倾听,最需要克制的就是“过早质疑”:就算需要质疑,也要等对方先说完。
在倾听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多余的脑力处理两个方向的信息:“回顾”与“预期”。回顾时,要能记住要点,并肯花时间和精力搜寻隐含信息。
最后,我们还要养成一个习惯:一旦决定倾听,就要主动帮助说者进入“倾诉”状态。
在倾听时,除了情绪上的反应,我们更需要通过逻辑上的反应来实现有效倾听,即通过“那你的意思是不是……呢?”这样的句式对说者表达的意思进行清楚的确认。
2、说与不说:通过努力、通过积累称为能说更多话的人。
一定要想办法不时做出令人敬佩的事情,这样就会有人主动找你做朋友。
苏洵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百人誉之不加密,百人毁之不加疏。
《论语》曰:可与言而不与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这是说要分辨谈话对象。事实上,在分辨谈话对象之前更要先分辨自己。
(1)交流守则:
①有意义的讨论的前提是双方不仅要“相互竞争”,更要“相互合作”。
讨论双方需遵守“理性讨论基本原则”:对话的目标是寻求真理,不是为了斗争;不做人身攻击;保持主题;辩论时要用证据;不要坚持错误不改;要分清对话与只准自己讲话的区别;对话要有记录;尽量理解对方。
②理是对立存在的,它从来不会依附于任何个体或集体。
真理不变,也不会因任何人而变;不停变化的只是人们对真理的解释或理解。
在交流中,如果有一方抛出这样的话“每个人都(应当)有自己的看法,不是吗?”对话就应该结束了。因为讨论都是从交流双方的看法开始的,但讨论的最终目的是剔除“看法”、萃取“事实”、把理解中不可靠的因素过滤掉。
很多时候,所谓的“主流”观点并非因为“正确”才成为“主流”,而是因为它恰好适合(或者迎合)那些不善思考、不愿思考的人的感觉。
(2) 正确复述:为了保证沟通顺利,往往需要添加一个验证机制,或者说反馈机制。不妨套用以下句式进行验证、反馈:“您的意思是……我理解得对吗?”
有一种谬误叫稻草人谬误:也称“偷换概念”,改谬误的使用者会用歪曲对手言论的方法攻击对手。
3、 勤于反思:
① 深刻了解经验的局限
② 时时刻刻保持警惕:警惕经验主义
③ 使用记录,使自己能够记住更多经验
-
通过观察和阅读汲取他人经验
-
试用类比来跨越未知与已知的障碍:所以有时间要多读杂书,越杂越好。
-
耐心等待以拥有不能快速获得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