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做到脱离环境正面引导和评价孩子
* 不要受限于当下教育环境对孩子的评价。
我们回顾一个故事,关于北大毕业生卖猪肉的争议。
当下的父母,多少是在意孩子的考试分数的。因为整体教育环境给了我们压力,特别是目前中考高考淘汰制的应试体系。我们脱离环境是非常不容易的事。
让我们冷静看故事,我们试着用事例引出我们看分数的层次和角度。
1.北大毕业生卖猪肉是事实
北大毕业生陆步轩,毕业后分配到县审计局给领导写材料。全家住在6平方米的空间里,前妻现任都嫌他没出息,养不活家人,后来无奈卖起了猪肉,这个北大中文系毕业的学霸的人生,引起社会极大关注和热议。他自己说给北大摸黑,丢脸。来自外部的质疑与争议,无非就是以下两大类——
第一,北大毕业卖猪肉,读书到底何用?
第二,接受过精英教育的学子,是否要穿着光鲜、年薪百万才算成功,而做着“低端”工作的,就注定是一辈子抬不起头的失败者?
重新回到现实,如果你的孩子是学习优异,考分拉第二名100多分,考上了北大的孩子,你是否就满意?你作为北大毕业生的爸妈和你作为现实你的孩子的爸妈,两者在你心里有什么本质属性上的区别吗?
根本上,我们还是父母,无论我们的孩子考上了北大还是辍学在家(可能性越来越小),孩子还是我们的孩子,那做孩子的父母和做北大学生的父母是不是就没区别了?
不是,还是有区别的。
一所好大学可以给孩子带来人生的助益,绵延孩子一生的幸福能力。这是给予的不同,父母的爱是最无私最无条件的给予,这份爱里也包括了期待和希望。差异就在于父母的希望落空,带来的是父母给予孩子少了的自责中。读书会给孩子带来的是出众的眼界和格局,可以将不起眼的工作上升为理论高度的思维模式,都是北大可以带给孩子的。除此,孩子可以结识志同道合的伙伴,获得稀缺的校友资源的支持。这些是财富。
2.给予孩子受教育的权利
孩子未成年,父母所有的忧心忡忡,不外乎是种责任心问题,怕耽误了孩子前程是很多父母挂在嘴巴的话。既然是孩子的前程,又哪来你耽误他之说?追其究竟,是父母的一片望子成龙的苦心在作怪。
民国时期的北大校长蔡元培说过,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份责任;而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的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的人去应用。
卖猪肉的北大毕业生陆步轩受邀回母校演讲,吐露惭愧之语时,当时的北大校长许智宏也提到,“北大学生可以做领导人,可以做科学家,也可以卖猪肉。”从事细微工作,与拥有崇高理想并不冲突,能专注地做好一件事,未尝不是一种成功。
所以读书是父母提供给孩子的一种教育,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孩子完成人格。和父母的望子成龙的具体期望和标准没半毛钱关系。
近些年,类似于“清华研究生卖煎饼”、“西安交大硕士卖凉皮”的报道屡见不鲜,而当我们真的跟随着媒体镜头,看到那些放下身段、去做好一件小事的高学历人才时,也会发现他们怡然自得,不再因世俗观念而背负沉重压力。放弃百万年薪、光鲜生活,自愿下乡支教、拿微薄薪水的耶鲁高材生秦玥飞,也备受称道。
当我们的孩子能够不受世俗影响地做好自己的事,是自己的坚持与强大;而当我们父母从心底接纳并认可了孩子们的个人选择,则是一种观念进步的体现。
职业选择与人生道路,本没有高低贵贱。受过精英教育的莘莘学子,可以选择朝着功名利禄的世俗方向前进,也可以选择拥抱平凡生活与微末职业中的“小确幸”。退一万步来讲,就算卖猪肉、卖煎饼、卖凉皮没有卖出什么名堂来,只要自己愿意,就不存在“屈就”。
3.家庭教育
我们给孩子的家庭教育,要努力的方向是在孩子选择奋进时给予掌声,也在孩子拥抱平庸时加以尊重,给孩子无条件的接纳度。我们的家庭努力的是做到宽容与平和,无声的影响孩子的心智,让做出抉择的孩子可以坦然地自我接纳。
如果孩子考试分数不及格。父母要做的不是责备和顺从,而是要发问。我该从这个分数里如何正面评价我的孩子。我必须接纳和尊重孩子的努力,只是一次考试而已,没有考好,没有人会比孩子本人更伤心,我需要安慰孩子,我该引导孩子积极面对,我要从外界否定的本身看到和找到最深层次的伤害或机遇,我必须告诉孩子问题的本质是什么,告诉孩子是什么造成了这种伤害,要如何避免再一次发生。而不是谴责和责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