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会忧虑? ——兼论解决事件之途径

当一个事件没有被解决之前,其内部包含着两个趋动:要么成功解决,要么解决失败。由此,一个有待解决的事件则被分解为成功和失败两大系统,进而可以再将两大系统各划分为两个阶段:成功之前,成功之后;失败之前,失败之后。事件的解决有待于两个过程,其一是分析事件以形成计划,其二是践行计划以促成解决。计划提供方向,而践行需要动力。
先来看看践行计划的动力之构成。据我们总结,动力由两部分构成,即物质动力和精神动力,前者如身体健康、现实工具等一系列繁复的物质条件,后者则仅仅由两部分构成,一为对事件成功解决后所带来的利益的渴望,二为对事件解决失败后所产生的害处的忧虑,当然,忧虑绝不会完全转化为动力,具体而言,忧虑先生成压力,也就出现了危机感,危机感驱动着人不断地践行,也就转化成为了践行计划的动力,这样的动力其实质是一种“推力”,另一方面,压力也会沉淀下来,逐渐侵害心境,最终沦为阻力。可见忧虑的病源处于对事件解决失败这一趋向的预估,准确地说,在于对失败之后所可能产生的不利后果的估计。
上文,我们已经划分出了四个阶段,而忧虑处于失败之后这一阶段,那么对失败之前的分析,即对导致失败的条件的分析会不会产生忧虑呢?我们的回答是:不会。但有人会毫不客气地反驳到:“即使我在分析可能失败的因素时,也会有忧虑啊!”那么我们的回答是:那是因为在分析的过程中,你我已经不自觉地分析了失败之后的不利影响,即你我在潜意识里已经设定了“失败就有害处”这一程序,不管害处的具体表现如何,我们都会产生忧虑,这是人趋利避害之本能所决定的。总之,单纯的分析可能导致失败的因素是不会产生忧虑的,但是人又怎么可能做到单纯的分析呢?因为只要一涉及“失败”,人就会本能的想到“一定有害处”,忧虑也就应运而生。既然如此,那么有没有必要分析失败?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
我们之所以说要分析失败,尤其是对失败之前,即对可能导致失败的因素的分析是因为这是用排除法从反面迂回来寻找成功解决事件的方法,相对而言,对成功之前,即对促成事件成功解决的条件的分析是用直判法、归纳法、提取法从正面直接探索成功解决事件的方法。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从正面直接进行?因为人的认识能力有局限,不能保证从正面就能找到方法。对正反两面的分析,即对成功之前、失败之前两阶段的分析就是形成计划的依据,也就筑成了可能解决事件的道路,找到了可能解决事件的方向。综上所言,计划依赖于对寓于事件成功之前、失败之前这两个阶段里的正负条件的分析,而动力则来源对事件成功之后、失败之后这两个阶段所所可能产生的利害关系的预估。可能有人会这样反驳:“我制定计划时也考虑到了这个事件成功或失败解决后可能出现的新问题。”对,是“新问题”,与我所说的“有待解决的事件”在本质上是相异的。解决问题,只有问题出现才能成为实至名归的解决问题,至于问题出现之前所做的一切计划则是准备阶段,还有待发展,是出于对世界处于普遍联系的规律的考虑。
忧虑既然有转化为动力的可能,有没有抛弃的必要呢?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也就是说,我们要连同那部分动力一起抛弃掉,毫不犹豫地。这是因为源于忧虑的,准确地说,是源于压力的那部分动力很不稳定,极有可能被压力的负面所吞噬。那么有没有可能完全地根除忧虑呢?我们在理论上的回答是肯定的,在实践上的回答却是否定的。之所以有如此看似矛盾的回答,是因为从理论上说,只要你我不去估计失败之后的害处就不会有忧虑,但实践起来却是难于登天,因为一方面形成计划必须对失败进行考察、预估,另一方面,“趋利避害”的本能、之前失败的记忆都使我们只要一想到失败,就会在心里激起忧虑的涟漪,甚至涌起狂澜,想一想以前的失败经历或估一估明天某事失败后的情形就会有所体会。或许对于这样的回答,很多人都不满意,但是事实即是事实,只有承认事实,才有解决事实的可能。所以归根结底,我们不能根除,但削弱却不难。
削弱忧虑的根本原则是:在形成计划之前,不仅要分析事件解决失败之可能的因素,还要预估事件解决失败之后可能的后果,不能是浅尝辄止地触及,而是捣碎、深挖、细嚼失败之后的最苦、最坏的恶果,因为朦胧的认识往往摩擦出长期的隐隐的忧虑,至于成功,那是谁都愿意去想的,就毋需多言了。“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只有综合正反两方面的分析才有可能能合成真真合乎事实的计划,辨明方向,铺实道路。在此之后,一心一意地实行,而不去思考失败之结果直到计划不适应新的发展中的事件,“不撞南墙不回头”即谓此。这样循环往复终于一事件之解决。
那么此方法之必要性及可能性何在?首先,生活自始至终只在也只能在今天,也就是说生活只在此时此刻,这是时间的线性特点所决定的,由此延伸,人只能一次干一件事,主一无适。所以没必要担心事件经过“明天”的领地时会很困难,就频繁地长时间地跑到它的前面去为它开路,因为仅“忧思”或“思忧”,于事无补。其次,忧虑、厌倦等负面情绪是疲劳的主要原因,此经历估计很多人都有,逼迫着去读某书时,就觉得容易倦怠,而去阅读感兴趣的书时,则是乐此不疲,废寝忘食,所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以从反面论证此命题,兴趣不能立即培养,但忧虑去可以依照心理暗示的方法去取消,也可按照“志之所至,气必至焉”的原则去强化,以上二点可以证明其必要性。一心不能二用,假如不信,你可同时去想《静夜思》和《念奴娇·赤壁怀古》试试看。既然忧虑是对失败后之后果的预估,而预估是思维的一种,那么当你我全神贯注于践行计划上,就不会不可能分心去思考别物,也就不能产生忧虑。而兴趣来源于理解,即越是理解某事物,就越对某事物越感兴趣。此点可以证明其可能性。
至于忧虑的具体类型,我只在此强调一类:不要为失眠而忧虑,因失眠而产生的忧虑之危害远大于失眠所带来的危害。著名律师塞缪尔·昂特迈耶每天失眠但是其乐于接受现实,平静快乐地在失眠期间阅读、工作,第二天精力照样充足,所以世界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和多样性,凡事不可一概而论。科学往往从“特殊”出发,找到“普遍”,但它之后却又无情地将“特殊”碎尸。思维的成长或者智慧的积淀的必备条件是拥有承认世界的多样性,接纳一物的特殊性的态度;而其充分条件则是具备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而道德修为的高低更是决定于客观地对待及主动地接受事物之态度,因为接受,所以理解;因为理解,所以尊重。也只有客观地对待事物,才有可能全面地、深刻地分析事物。
感觉到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即去理解,理解了的东西我们却可以深刻地感觉。这就是为什么要客观地、全面地、深刻地去分析问题。在分析过程之中,不管是为了形成计划,还是为了认识事物,都要充分地运用“书写”这一工具,因为思维具有不稳定性,尤其是记忆,而书写可以辅助思维,记下已经认识到的事物,已经证明过的方法,以防止因遗忘而导致的重复分析。这就是为什么我要记录此分析过程和结果。何况“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若是以后需要有所增益、修正,也能遂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