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健的专题旅行·在路上散文

再别故乡――老屋记忆

2019-04-19  本文已影响0人  535f80a34752

原创作者:杨健

        8月初我们要去木垒参加妹妹的婚礼宴席,茶余饭后之际。,因叔叔,姑姑们的一执提议。我们驱车,去了沈家沟爷爷家的老屋。

再别故乡――老屋记忆

    老屋在沈家沟一处幽静狭长的山脚下。我爱人美好的童年时光就是在这里度过的,那时候爷爷奶奶身强力壮把这个山村小院收拾的干干净净,整整齐齐。一别数年后,再次踏进曾经熟悉的小院。当年爷爷亲手种植的,那棵只有拇指粗细的小榆树苗。如今已长成,树干高大,枝繁叶茂,足以覆盖屋顶的老树。在山风中,发出欢快的哗哗声,仿佛夹道欢迎我们的到来。

再别故乡――老屋记忆

        老屋的房前屋后一片狼藉,留在童年记忆深处的杏树,萍果树,枝繁叶茂,硕果累累。被压弯的树冠,一动不动日夜守护着曾经的家园。那条小时候由爷爷牵着牛车唯一可以上山的路,也因雨水的冲刷变的面目全非,仅容一个人可以小心的通过。    由于今年雨水充足,再加上当地政府大力开发旅游资源,这里的山山水水被当地人改良成肥沃的梯田。勤劳勇敢的家乡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在经济和生活上都有了较大的改变。记忆中村里低矮的平房被一排排红砖碧瓦的新砖房替代。承载着童年记忆的老屋,被搬来的新主人翻修一新。新贴的奶白色瓷砖,尘封了记忆深处的童年趣事。

再别故乡――老屋记忆

  小院里散落一地,甜得着实让人可惜的小黄杏想起就余香犹存。那棵甜得掉牙的李光杏,在院子里早已旦然无存。被人连根挖去,打成了水泥地坪。成片的果树园子被改种上了优质的红花经济作物。一切的一切,似乎很遥远却又记忆犹新。    童年跟着奶奶,坐着牛车去卖自家杏子的一幕,令人感慨万千。用二姑和三叔的话就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那些个杏树,就是小时候,父辈们足以贴补,养活一家老小的一部分经济来源。    牛车慢的出奇,可奶奶和孙子的心思,早已飞到了集市,两人相互盘算着,憧憬着。多少斤杏子,能买多少钱?能换多少个蛋?再次跃然眼前。

再别故乡――老屋记忆

  一种回归后的失落感,瞬间涌上心头,却又难以言表,其中包括对父辈老屋的不舍与无奈。  面对回不去的老屋,抹不掉的记忆。成年后看山不显高,却略有改变的小村。仓房还是那个仓房,熟悉的小桌子一承不变的摆放在原处,只是遗憾的是如今老屋已移主。偶尔在院落门口碰到的老熟人,总能脱口而出爷爷奶奶感人肺腑的陈年往事。我的爷爷在这里干了一辈子支书,其优秀的品行,影响了我们,和我们的子女及这里的左邻右舍。    随即又一种莫名的感激之情又油然而生,辛勤劳作的父辈们,为了让生活更好,为把孩子们送到更好的学校去念书。他们任劳任怨,无怨无悔。把自己一辈子的青春丢在了大山深外。    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尽量多的举起相机,(回去后好让90高龄的爷爷一睹犹在的老屋及一切)拍下了我和父辈们记忆深处的故乡情,老屋情。

再别故乡――老屋记忆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爷爷从山上移栽了一棵松树,种在大门口,取名,香港松,以视庆贺。99年12月澳门回归祖国,爷爷又从山上移栽了一棵松树,种在老屋后,取名澳门松,可见我百寿之年的爷爷,在青年时期以何等的胸怀对党一片忠诚。时至今日松树依就,而树的主人及他的爱人跟随他们的子女,移居其它城市。留给后来人一片倚松好乘凉的地方。

  相信远在他乡的爷爷也一定很相念他的老屋一一他的家,他的松树,他的杏......。[微笑][微笑]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