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贞操大于天的古代,为什么还会出现刘娥这样的“二婚”皇后?
古代男子虽然可以妻妾成群,但是也只能够有一个正妻。皇后作为皇帝的正妻,地位超然,职责深重。行为人品上是天下女子的楷模,政治观念上又会具备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皇后的人选从来都不可以轻视,一般都会从出身名门望族,品德高尚的女子里挑选。哪怕皇上再宠爱,想立自己真正喜欢的女人为后,面对天下子民的眼光,也不是想怎么任性就怎么任性的。
随着《清平乐》的热播,章献太后刘娥也走进了大众的视线,让许多人也了解到真的的刘娥并非“狸猫换太子”里的那个阴险狡诈的女人。她从一介孤女位至皇后,虽是二婚却深受赵恒宠爱,虽无亲子却垂帘听政十一年,大权在握却又能守住人性的底线,其波澜壮阔的一生可谓传奇至极。
所以就不免产生了一个疑问,那就是为什么在对女子“贞操”极为看中的古代还会立,可以立一个二婚的女子为后?不仅如此,后面刘娥的儿媳,赵祯的皇后曹氏,也是先许配给李化光,李化光一心修仙一纸休书就把曹氏给打发了,尔后才许配给赵祯的。
一、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的刘娥
刘娥自幼就父母双亡,被寄养在亲戚家里,长大后便成了歌女,早早的嫁给了蜀地的银匠龚美。日子不好过,龚美带着她在京师谋生,谋不到什么生路,凭着姣好的样貌,刘娥就被介绍给了当时韩王赵恒。
宋太祖赵光义有一天见到赵恒面貌憔悴,消瘦虚弱,就猜到他肯定是和谁厮混在一起。在了解到刘娥不过是个身份卑微,来历不明的女子后更是气的要死,亲自下手棒打鸳鸯,逼赵恒将刘娥赶出府,又为赵恒另外婚配。
为了应付老爹,赵恒将刘娥养在了外面。公元997年,赵光义死了,赵恒继位,也没有忘了刘娥,忙不颠就将她接进了宫里,虽然无名无分,但也深受宠爱。
宋真宗赵恒十一年后,郭皇后去世,刘娥时为德妃,赵恒很想立刘娥为皇后,但是被寇准等一应重臣以刘娥出生卑微阻拦。这也说明当时的皇后人选并非不看重出身和品行,也不是皇帝一句喜恶就能够决定的事情,刘娥想要一步登天,需要克服的障碍太多了。
直到六年后,刘娥才终于被立为了皇后,这其中有两个主要的原因,一是刘娥拥有了赵恒唯一的子嗣,二是赵恒对立她为后这件事非常执着,哪怕空着后位也不愿意考虑其他任何人选。
刘娥做皇后非常称职,不仅将宫闱里的事情处理的头头是道,还经常陪伴刘恒一起处理国事,感情非常好。宋真宗去世以后,赵祯继位却年幼无知,刘娥便开始作为北宋第一个临朝称制的太后实际掌控国家。
摄政之后,刘娥的主要贡献为结束了当初由宋真宗亲自发起的“如颠如狂”的天书运动,避免了无休无止的党争和创造性发行了世界上的第一种纸币-交子。
刘娥因为功绩赫赫所以常拿来和武则天,吕雉等同样传奇的女子作对比,被史书评价为“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
史书何以给刘娥这样的评价?刘娥和武则天是有很多的相似之处的,出身都相对较低却都受尽宠爱,在成为皇后,真正掌权的过程中都极为艰难。她们做皇后时的皇帝能力都不如开国之君,且纵容其早早参与国政。同样作为女人,她们都有着聪敏的头脑和强大的政治手段。
影视剧里的武则天不同的是,刘娥在野心面前有自己的底线,她对宋真宗的爱惜和感激之情更加深厚。刘娥并非从没有想过自立为女帝,因为当她自知生命垂危的时候,还是没忍住穿了一次天子的衮衣。但刘娥在理智和行动上却从来没有迷失过,她不仅没有如武则天般残害任何赵氏的宗亲,而且对于程琳献上来的《武后临朝图》也表示了坚定的拒绝。
宋真宗和刘娥之间必然是有真正的爱情的,绝不是流于表面的情色。刘娥被立为皇后时已经44岁,早已经不是可以和后宫诸位嫔妃争宠的年纪容貌,但宋真宗依旧坚持扶持她走上高位,摆脱出身。
刘娥曾经只是一介孤女,可以说她所有的一切都来自于赵恒,如果不是赵恒信任,她不可能发展出从政的能力、地位和野心。赵恒和李治一样,想要集权却心有余而力不足,于是都选择了自己心爱的女人去让渡一部分皇权。不同的是,武则天选择取而代之,刘娥选择退居幕后。
人心都是复杂的,守着金砖却从来不用是很扎心的挑战,对于当时的刘娥来说,称不称帝也就是她狠一次心的事情。但人性的光芒就在于此,刘娥没有狠下那颗心,她至死也是希望可以堂堂正正的去见赵恒。
司马光评价刘娥:章献明肃皇太后保护圣躬,纲纪四方,进贤退奸,镇抚中外,于赵氏实有大功。
二、历史上正儿八经二婚的皇后并不少见
从刘娥的事迹可以看到,古代社会虽然看中皇后的背景和品行却没有严格执行到至死不休的地步,想要逆袭并不容易,却并非全然没有机会。实际上历朝历代中,正正经经的嫁给皇帝的二婚皇后都并不少见。
中国古代最传奇的女人,唯一的正统女皇帝武则天的二婚应该是最被人所熟悉的。她本来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嫔妃,哪怕是末等的才人,那也是李世民的女人。后来李治登基,念念不忘到费劲波折也要把她重新接回宫,尔后更是立其为皇后,给予无上荣耀。
汉武帝刘彻的生母王娡也算比较出名。作为汉景帝刘启的第二任皇后,她本来早早嫁人,还生了一个女儿,夫妻恩爱,也算美满。没想到丈母娘不按套路出牌,算到自己的两个女儿贵不可言,也不管那许多,一个大棒下去这对鸳鸯就散了。王娡因此进了太子宫,又因为貌美如花受到刘启宠爱,生下了刘彻。刘启登基后就废掉了薄皇后,改立王娡为后。
《史记·外戚世家》:“王太后,槐里人,母曰臧儿。臧儿者,故燕王臧荼孙也……臧儿长女嫁为金王孙妇,生一女矣,而臧儿卜筮之,曰两女皆当贵。因欲奇两女,乃夺金氏。金氏怒,不肯予决,乃内之太子宫。太子幸爱之,生三女一男。”
历史上著名的大美女甄宓, 魏文帝曹丕的皇后,魏明帝曹叡的生母,其实也是二婚。她本来是袁绍次子袁熙的老婆,因为长得太漂亮,在曹操占领邺城的时候被曹丕给抢回去了。曹丕正式称帝后就立了甄宓为后。
《三国志·魏书·后妃传》记载:“建安中,袁绍为中子熙纳之。熙出为幽州,后留养姑。及冀州平,文帝纳后于邺,有宠,生明帝及东乡公主。”
三、历朝历代虽然都十分提倡和弘扬女子守节,但真正上升到比较极端的情况是在宋朝之后
鲁迅先生曾在《我之节烈观》里给出答案:“中国太古的情形,现在已无从详考,但看周末虽有殉葬,并非专用女人,嫁否也任便,并无什么制裁。由汉至唐也并没有鼓吹节烈,直到宋朝,那一班‘业儒’才说起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话,看见历史上‘重适’两个字,便大惊小怪起来。”
鲁迅先生古代男权社会建立后,就自然产生了女人“守节”的概念,但并非每一个朝代都如此极端的要求女性,也并非从一开始就认为“好女不嫁二夫”,真正上升到比较极端的情况是在北宋之后。
北宋初年以前,虽然两汉刘向的《烈女传》被大肆宣传,但实际上对女性的束缚并不严重,改嫁的女人也不会受到世人的轻贱。北宋初年后,随着儒学的复兴,贞洁观念的重视程度明显加强,但是妇女改嫁依然被默许,王安石的儿子身患重病时,他还逼着自己儿媳改嫁他人呢。
是什么时候贞洁观念被奉为金科玉律,几乎深入了每一个人的心中的呢?是宋末之后程朱理学的盛行。
程颢和程颐程朱理学的开创者-程颢和程颐不仅改变了人们的风俗制度和中国的学术思想,还直接敲定了妇女的贞操观念。弘扬妇女贞洁的虎狼之词“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就是来自于《程氏遗书》。到了朱熹的时代更是不得了,直接宣扬“存天理,灭人欲”和“夫为妻纲”。
最可怕的就是元明两朝,为了进一步加强和宣扬“守节”,直接出台奖惩规定。明朝针对守寡到50岁的妇女,旌表门闾,除免本家差役。
可以想象的到,经过了前面几个朝代多年来的提倡和引导,到了后面,女子守节的观念都必然走向偏激。确实如此,清朝时,不仅已婚夫死的女子以守节为荣,连未过门夫死的女子都要“天经地义”的守节。不守节的妇女将被天下人嗤之以鼻,被整个时代抛弃,以至于只能以死谢罪。
贞节牌坊武则天曾经和太平公主共享面首,但是到了慈禧这里,作为整个时代最有权势的女人,也是只敢专国政而不敢“闹绯闻”,足以见当时守节的力度对女性思想的操控了。
《辽史·列女传》里曾说:“与其得烈女,不若得贤女。天下而有烈女之名,非幸也。”
封建社会的贞洁观念,从稀松平常到上升到法律的高度,再到成为禁锢妇女的枷锁,其实是非常不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