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机漫谈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本文参与星辰计划2024年第4期“机”专题活动。
机:时机,具有时间性的客观条件。
“夫难得而易失者,时也;时至而不旋踵者,机也。”——《九州春秋·阎忠》
中平元年,即公元184年,黄巾起义,掀开了乱世纷争的序幕。车骑将军皇甫嵩受钺持节,大破黄巾,威震天下。阎忠看到朝廷混乱,海内虚困,预感到一个乱世即将来临,他于是进言皇甫嵩,劝他抓住这个机遇图谋自立。
阎忠对时局的判断无疑是对的,然而他却看错了皇甫嵩。即便他用韩信错失三分天下、最终“见烹于儿女”故事来劝谏,皇甫嵩始终觉得“心不忘忠,何为不安?”最终没有听从阎忠的建议。
皇甫嵩创造了时机而又放弃,但看到天下大势的人已不止阎忠,无数野心家蓄势待发。
此后天下大势一如阎忠所料,宦官陷害忠良,大将军何进引狼入室身死人手。董卓抓住时机进京,权倾朝野,怎奈所作所为天怒人怨,最终被反噬身败名裂。
董卓本来“德不配位”,也不具备时机。谁知大将军何进不听劝阻,非要将他邀请入京,才得以迎来这个时机,“必有灾殃”也成了他最终的结局。
董卓死后,天下彻底陷入混乱,群雄争霸,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最终抓住时机,结束这一片混乱局面,重新一统天下的是司马氏。
写下开篇这段话的司马彪,正是司马家的后人,他的祖父司马进,字惠达,是司马八达之一,司马懿的六弟。
在司马家取代曹家这场战役中,司马家本来是没有任何胜算的,但司马懿老谋深算,善用时机,终于赢得了胜利。
一是静待时机。
司马懿熬走了曹操、曹丕、曹叡三代帝王,将自己熬成了托孤重臣,一个忍(装)字贯穿其政治生涯始终。在生性多疑的曹操手下,他本装病不想出仕,谁知曹操硬要逼他出山,他才无奈效命。司马懿与诸葛亮斗智斗勇的故事大家也都耳熟能详,可以说,在这场较量中,诸葛亮并未讨得便宜,曹魏也因此愈加倚重司马懿,才会出现曹丕、曹叡父子两度托孤于他。
二是把握时机。
在与曹爽的斗争中,司马懿本是没有多少胜算的。面对曹家兄弟的步步紧逼,他一直以退为进,又开始装病麻痹敌人,以致曹爽放松了警惕。
事情的转机出现在嘉平元年,公元249年,魏帝曹芳离开洛阳去祭拜魏明帝高平陵,大将军曹爽和他的兄弟们都从行。时至而不旋踵者机也。司马懿隐忍多时,终于等来了时机,他上奏郭太后,请求废除曹爽兄弟,控制了京都。
即便如此,胜利的天平无疑仍在掌握了魏帝的曹爽一边,无奈“曹子丹佳人,生汝兄弟,犊耳”,猪队友曹爽轻信了司马懿️洛水为誓,决定放弃权力当个富家翁,结果以反叛入罪,身死族灭。
也许是祖先违背了洛水之誓言,司马家的后人一代不如一代,到司马衷一代更是“何不食肉糜”,出现了“八王之乱”、五胡乱华的惨剧,不由令人扼腕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