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调频巢湖文海闲话古诗词

南宋亡国前后的丞相陈宜中。——闲读《随园诗话》(174)

2020-12-27  本文已影响0人  真老实人_425a

【原书卷十五·二一】

余到南海,阅《粤峤志》:“景炎二年端宗航海,有香山马南宝献粟助饷,拜工部侍郎。帝幸沙浦,与丞相陈宜中、少傅张世杰即主其家。居数日,广州陷。南宝募乡兵千人,扈送至香山岛。元兵追至碙州,陈宜中走占城求救。帝崩。卫王立,走厓山,以曾子渊山陵使,奉梓宫,殡于南宝家。宋亡,南宝泣不食。作诗曰:‘目击厓门天地改,寸心不与夜潮消。’又曰;‘众星耿耿沧波底,恨不同归一少微。’后卒殉节。”其诗其事,正史不传,故志之。

粤峤,指五岭以南地区。《明史·项忠朱英等传赞》:“朱英廉威名粤 峤,秦紘经略著西陲,文武兼资,伟哉一代之能臣矣。”五岭,由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五座山组成,故又称“五岭”。

景炎二年,公元1277年,元至元十三年。

赵昰,(1269年-1278年),临安府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人,宋朝第十七位皇帝(1276年6月14日-1278年5月8日),南宋第八位皇帝,宋末三帝之一。宋度宗的庶长子,宋恭帝赵㬎、宋末帝赵昺的长兄,曾被封为建国公、吉王、益王等。德祐二年(1276年6月14日),被立为皇帝,改元景炎,册封生母杨淑妃为太后,同听政。景炎三年(1278年)在碙洲去世,葬于永福陵,年仅九岁,庙号端宗,谥号裕文昭武愍孝皇帝,韩宋上谥号孝恭仁裕慈圣睿文英武勤政皇帝。

香山,广东古县,主要地域包括现广东省中山市、珠海市、澳门特别行政区及广州市、佛山市部分地区。南宋绍兴二十二年九月十五日(1152年10月14日)设县。由于民国时期孙中山之逝世,而改称中山县,即结束于民国14年(1925年)。

马南宝,(1244年—1280年),原籍河南开封府汴梁。宋南迁时,其先祖曾来粤知新会事,举家定居于新会城。后其曾祖徙居香山沙涌村。

陈宜中,(1218年—1283年),字与权,温州永嘉(今属浙江温州市龙湾区前街村)人。南宋末年宰相。

张世杰,(?-1279年),涿州范阳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宋末抗元名将,民族英雄。与文天祥、陆秀夫并称为宋末三杰。早年随吕文德征战四方,历任诸军都统制、知高邮军等职。不久后因形势危急,张世杰升任保康军承宣使,带兵抵抗元军入侵,期间互有胜负。随后又先后担任制置副使、保康军节度使、检校少保等重要职务。德祐二年(公元1276年)正月,元军逼近临安。张世杰奉益王、卫王南逃组织小朝廷抵抗元军南下。后任签书枢密院事。成为小朝廷中的核心人物。南下途中,元军多次派人招降,张世杰坚决拒绝。景炎三年(公元1278年)正月,元军攻打雷州,数次皆未获胜。张世杰因功升任少傅、枢密副使。同年四月,宋端宗驾崩,张世杰主持立卫王为帝。并将朝廷转移到崖山。不久后,陆秀夫背卫王赵昺投海自杀。南宋灭亡。张世杰也在同年死于平章山下。

赵昺(bǐng),(1272年-1279年3月19日),临安府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人,宋度宗第三子,宋恭帝、宋端宗的弟弟,南宋末代皇帝,曾被封为信国公、广王、卫王等爵位,母亲是俞修容,景炎三年在碙州即皇帝位,改年号为祥兴。祥兴二年(1279年)3月19日,南宋与元朝在崖山(今广东新会)展开决战(史称“崖山海战”),宋朝战败,元军随后包围崖山,左丞相陆秀夫背着年仅七岁的赵昺在崖山跳海而亡,十万军民也相继投海殉国,南宋至此灭亡。

碙(náo)洲。历史地名。即今广东湛江市东南硇(náo)洲岛。《宋史·瀛国公传》: 元至元十五年 (南宋祥兴元年,1278年),“ (赵) 昰殂于碙洲,其臣号之曰端宗。”卫王赵昺即位,“升碙洲为翔龙县”。

占城,(Champa;137-1697年),即占婆补罗(“补罗”梵语意为“城”),简译占婆、占波、瞻波。位于中南半岛东南部,北起今越南河静省的横山关,南至平顺省潘郎、潘里地区。王都为因陀罗补罗(今茶荞)。中国古籍称其为象林邑,简称林邑,从8世纪下半叶至唐末,改称环王国。五代又称占城。据当地发现的国碑铭,始终自号占婆。

厓山,即崖山,其位置在广东省新会市,距新会城南约50多公里。著名的崖山海战即在此。

曾子渊,字深甫,庐陵芗城(今江西吉安)人。(资料缺)按:原文中“以曾子渊充山陵使”中的“曾子渊”似为“曾渊子”之误。曾子渊一生未曾入仕。曾渊子则任过高官,南宋亡后,赴广东投奔宋末行朝。

曾渊子,字广微,一字贸远,建昌军南丰县(今江西省南丰县)人。南宋末年大臣,曾钰之子。宋理宗淳祐十年(1250年)曾渊子中进士。知新昌县,转任右正言。宋度宗咸淳五年(1269年),为监察御史。咸淳八年(1272年),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使。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年)担任同知枢密院事、两淮安抚制置大使,兼知临安府。曾渊子与丞相陈宜中政见不同,元朝大军进逼临安,曾渊子逃走,被弹劾罢免,贬到雷州。曾渊子起兵据雷州,宋端宗任命他官职,元军谕降,他不从命。元朝进兵攻打,他投奔卫王赵昺。宋端宗景炎三年(1278年)赵昺即位,改元祥兴,担任参知政事、广西宣谕使。崖山战败,曾渊子想要赴水而死。被苏州刘义父子救下,曾渊子投奔安南陈朝后去世。

山陵使,古代官职名。古时皇帝死亡,葬地所在称山陵。山陵使掌皇帝丧葬之事,唐宋为大礼五使之一,多由大臣临时兼充。见《旧唐书·裴冕传》。

梓宫,中国古代帝王、皇后或重臣所用以梓木制做的棺材。《汉书·霍光传》说:“赐金钱、缯絮、绣被百领,衣十五箧,璧珠玑玉衣 、梓宫 、便房 、黄肠题凑各一具,…… 皆如乘舆制度。”后世也借指已死而未入葬的皇帝灵柩。

少微,星座名。共四星,在太微垣西南。《史记·天官书》:“廷藩西有隋星五,曰少微,士大夫。”张守节正义:“少微四星,在太微西,南北列:第一星,处士也;第二星,议士也;第三星,博士也;第四星,士大夫也。占以明大黄润,则贤士举;不明,反是;月、五星犯守,处士忧,宰相易也。”按,五,当从《汉书·天文志》作“四”。

【闲言碎语】

因为这条诗话,阅读了不少南宋亡国前后及流亡朝廷的资料。对诗话里涉及的几个人,也找了一些资料看看。套用“无知者无畏”的句式,可以用“不晓者不气”来形容我对南宋亡国的心情。选用了陈宜中这样的人当丞相,不亡国绝不可能。当然,选用了别人,也未必不亡国。

陈宜中,字与权,温州永嘉人。出身贫苦,少时既拼不了亲爹,也没有认下干爹,除了学习别无出路。从小到大,读书格外刻苦用功,一路过关斩将,年纪轻轻就进入太学。宋代太学为国家最高学府,宋末时生员一千七百多人。陈宜中为太学生员时,与同学黄镛、林则祖等6人联名上书抨击当朝丞相、奸臣丁大全,要求罢免其官职。丁大全利用职权,取消了他们的太学生资格,谪贬充军。但时人称他们为“六君子”,陈宜中等成为著名学生领袖。宝祐六年(1258年),元军南下侵宋。开庆元年(公元1259年)九月,元军攻打鄂州,边关报急的文书传到朝廷,丁大全隐而不报,以致战事日益转向不利,丁大全被罢相。陈宜中等才得以返回临安。

当时,贾似道初为丞相。他认为才华横溢且血气方刚的陈宜中很有前途,便有意把他培养成自己的势力。于是,他请皇帝下诏六人可以免省试而赴考。景定三年(公元1263年)廷试,陈宜中名列第二。在这六人中,陈宜中最通时务,因而在贾似道的荫庇下快速升迁。几年后,成为监察御史。为报答贾似道,他按照贾的意图参劾丞相陈元凤纵使丁大全肆恶,致陈元风被革职。陈宜中考虑到在朝廷积怨太深,便转任地方官谋取政绩。十年后, 升任同知枢密院事兼权参知政事,该职位相当于副宰相之职,跻身于朝廷实权人物之列。

德祐元年(1275年)二月,贾似道丁家洲兵败。陈宜中询问前线归来将领贾之下落,将领答不知道。陈宜中误以为贾已死,便向朝廷上疏参劾贾似道。三月,贾似道的死党、殿前指挥使韩震提议迁都,陈宜中私自将其骗到自己家中杀死,既撇清了自己与贾似道的关系,又赢得了反贾的名声。恰遇担任右丞相的章鉴弃官潜逃回乡,太皇太后谢道清便命陈宜中为右丞相,全面主持南宋危局。

陈宜中刚上任,就与左丞相王爚(yuè)政见不合。此时,留梦炎回朝,陈宜中、王爚双双请辞,请留梦炎为相。朝廷无奈,只得命留梦炎为右丞相,陈宜中为左丞相,王爚为平章军国重事。王爚接到任命的当天搬到民居居住,将丞相府让给陈宜中。显然,王爚是以搬家的举动表示对朝廷的不满。而陈宜中则以“一辞一受,何以解天下之讥”为由,直接回家不来上朝了。朝廷赶紧派人多次挽留,才就任左丞相。元军大敌当前,南宋朝堂上还在不断上演争权夺利的闹剧。

七月,南宋抵抗元军的“焦山之战”失败。王爚的儿子唆使京城大学生刘九皋等上书陈列陈宜中过失数十条:“指授失宜,因以败事,臣恐误国不止于一似道矣!”陈宜中一气之下,弃职而去。谢太后六神无主,连忙罢免王熵,下令逮捕刘九皋,又恳求陈宜中的母亲杨氏动员陈宜中回朝。陈宜中过了好久才答应回朝,任右丞相。

十一月,元军攻破常州。临安城里一片混乱。陈宜中一面组织抗元,一面遣使求和。这月,被降任左丞相的留梦炎私自逃回老家衢州(留梦炎后来带领衢州官员投降元军,官至元朝丞相)。十二月,陈宜中见抗击无望,求和不成,便提议迁都。当政的谢太后不同意,陈宜中率文武百官哭求,谢太后勉强答应,并确定了出宫移驾的日子。到了那一天,谢太后收拾停当,在宫中从早等到黑,也没有见到陈宜中的身影。她大怒,将簪珥摔在地上,说:“吾初不欲迁,而大臣数以为请,顾欺我欤?”吩咐关闭宫门,谁也不见了,迁都之事只好作罢。据史书记载,陈宜中给文武百官确定的是次日迁都,但仓促间给谢太后上奏的是该日出宫。也有野史说,陈宜中在家忙着收拾细软,把迁都的事情弄忘记了。

转眼到了德祐二年(1276年)正月十六日,蒙古东路军在董文炳率领下推进至长安镇与伯颜会师,次日,西路军在阿刺罕率领下会师于皋亭山(今杭州东北郊)。临安城内的宋廷一片混乱。文天祥等大臣请三宫(太皇太后、皇太后、少帝)转移海上避难,由他们领兵背城一战,这一建议遭到拒绝。陈宜中则哭请移宫出逃,谢太后也没有同意。最后谢太后作出决定:一是准备向元军投降,一是派人护送赵昰、赵昺二王南逃,欲图东山再起。十七日,宋帝封赵昰为益王,封赵昺为广王,并于当夜在陆秀夫等人护送下出嘉会门,自陆路经婺州(今浙江金华),南逃温州。陈宜中等也乘夜带一部分人员逃遁。十八日,宋帝赵㬎、太皇太后谢道清派人奉国玺及降表向元丞相伯颜投降。

从临安逃出来的陆秀夫、张世杰等人,护送二王到温州,遣人找到陈宜中。陈宜中母亲刚去世。张世杰等抬着棺材上船,陈宜中遂与他们一起进入福建。在福州,陈宜中与张世杰、文天祥、陆秀夫等一道建立宋末行朝,拥立益王赵昰为帝,即宋端宗。陈宜中担任左丞相,主持大局。景炎元年(1276年)十一月,宋端宗在左丞相陈宜中、枢密副使张世杰护卫下,率领48万大军离开福州,从水路南撤广东寻求出路,于次年十月移驻香山县南十字门。香山民众拥宋抗元,富豪马南宝等人到井澳(今大横琴岛)谒见端宗,带头献粮飨军,并募集民军勤王。景炎三年(1277年),宋元两方在井澳海面进行了四次海战,宋军由陈宜中、张世杰组织指挥。宋军大败,遭受巨大损失,被夺去大批战船和军资器械。陈宜中、张世杰带领数千官兵和800艘战船突围而出,急护端宗北逃秀山(今虎门)。途中,遭遇飓风,无数船只翻沉,半数宋军被滔天巨浪卷走,葬身鱼腹。端宗也落水几乎溺死,虽被救起,但从此一病不起。陈宜中提出,全体去往占城(今越南中南部)流亡,寻求机会反攻。但陆秀夫、张世杰等反对。陈宜中辞去时任右丞相职务,带领小部分人乘船赴占城。陈宜中出海后再无消息。有传说,至元十九年(1282年)元军攻占了占城。陈宜中又逃到了暹罗(今泰国),后在暹罗去世。陈宜中虽然一逃再逃很不光彩,但他至死也没有投降元朝是值得肯定的。

景炎四年(1278年)四月,年仅10岁的宋端宗驾崩,赵昺即位,改年号祥兴。祥兴二年(1279年)正月,逾二万元军在张弘范的率领下进抵崖门,爆发崖山海战。由于张世杰部署失误,十万宋军在兵力占优势的情况下,被元军两面攻击,阵脚大乱。张世杰令人砍断铁索,率十余舰保护着杨太后突围而出。张世杰另外火速派出小船去接困在中军的小皇帝。当时风雨交加,混乱异常,陆秀夫见前来接驾的不是平时熟悉的卫兵,害怕元军趁乱假冒,便断然拒绝登船。元军将宋朝所有军民包围住。这一幕,早在陆秀夫心中预演过。他先将自己妻儿赶下大海,然后对赵昺说:“事已至此,天亡赵宋,陛下当为国捐躯,想当年德佑皇帝受辱已甚,陛下不可再辱。”说完便背起赵昺,纵身跃入大浪滔天的海里。眼见及此,众多将士,已无心恋战,纷纷跳海而亡。一众家眷,顿时崩溃,失去再生存下去的勇气,也接连投海自尽。逃出去不久的杨太后接到赵昺的死讯,不禁悲恸:“我艰难负重到此,只是希望赵氏血脉不断。现如今,天命如此,还有什么可说的?”说完便跳入海中。张世杰后来将杨太后的尸体葬在了海边。 张世杰本想护送杨太后突围后再寻赵氏后人以图再举,无奈杨太后已轻生。一日夜里,飓风袭来,心灰意冷的张世杰焚香敬天,故意堕海而亡。至此,宋朝已经伴随着逝去的海波,彻底烟消云散,立国共三百二十年。

后人评说陈宜中为“跑路丞相”,动不动就撂挑子跑路,最后竟然跑到外国。凭心而论,南宋末年,国人已经看出国祚将尽,各级官吏也基本上无心抗元,望风而降者比比皆是。这是专制王朝行将覆灭时的常态。江山是你赵家江山,我又何必为你送命?是当时许多人的心态。陈宜中出身贫苦,一路打拼得荣华富贵,但他从心底里就是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一切所为都是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当荣华富贵与自己的生命安全有冲突时,他绝对选择生命安全第一。让他杀身成仁,势比登天。

翻起历史的尘埃,后人坐在书斋里评论前人的言行作为。其实,当你处于当时的环境,你也未必能够有多少壮烈的举动。此话虽然有点伤人,但扪心自问,遇到不平,你有过几回以死相拼的念头?不用说举动了。好了,不多说闲话了。

附:马南宝诗二首。

《哭祥兴帝二首之一》

翔龙宫殿已蓬飘,此日伤心万国朝。

目击崖门天地改,寸心难与海潮消。

《哭祥兴帝二首之二》

屋匡扶事已地非,遗黎空自泪沾衣。

众星耿耿沧溟底,恨不同归一少微。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