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录】具体的语言

2017-09-19  本文已影响12人  永智平步青雲

提出具体的请求首先,清楚地告诉对方,我们希望他们做什么。

如果我们请求他人不做什么,对方也许会感到困惑,不知道我们到底想要什么。

而且,这样的请求还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

我们提出的请求越具体越好。

如果我们的意思含糊不清,别人就难以了解我们到底想要什么。

有一幅卡通画描述的是一个人掉到了湖里。

在湖中挣扎时,他冲着岸上的狗喊道:“快去求助!”在第二幅画中,这只狗躺在精神病医生的诊断台上。

这个故事反映了人们对于“帮助”的含义可能存在不同的看法。

此外,使用抽象的语言还会使我们无法深入了解自己。

请求他人采取具体的行动将揭示我们的动机。

抽象的语言无助于深化自我认识。

在使用抽象的语言表达愿望时,我们一般不会提及我们可以做的事情。

我们的意思和别人的理解有时可能是两回事。

如果无法确定对方是否已经明白,我们可能就需要得到反馈。

请求反馈能确保对方准确把握我们的意思。

有时,问一句“我的意思清楚吗”,然后,对方表个态就足够了。

在另一些时候,听到“是的,我明白你的意思”这样的回答,我们并不放心。

为了确保对方确实明白我们的意思,我们希望他充分表达他的理解。这

样,一旦他的理解与我们的意思有所不同,我们就有机会作适当的补充。

他人的言行也许和我们的感受有关,但并不是我们感受的起因。

感受根源于我们自身的需要——非暴力沟通的第三个要素--需要。

听到不中听的话时,我们可以有四种选择:

1)责备自己;

2)指责他人;

3)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4)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对他人的指责、批评、评论以及分析反映了我们的需要和价值观。

如果我们通过批评来提出主张,人们的反应常常是申辩或反击。

反之,如果直接说出我们的需要,其他人就较有可能作出积极的回应。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