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心斋
第一位把女子比作花的人是天才,第一位把女子比喻成"狐狸精"的人,当是"旷世奇才"——中国清代文学家,世界短篇小说大师蒲松龄了。他用毕生精力创作了誉满中外的《聊斋志异》,还有文集14卷,400多篇,以及俚曲14种。后人评价他的文学创作:"写人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聊斋·心斋《聊斋志异》与我有着不解之缘。在那个将人类划分为"牛鬼蛇神"的年代,聊斋故事像是具象符号,成为祖辈人口中讲给孩子听的"故事教诲",再后来,上学识字的我,能够阅读《聊斋志异》的连环画,也许正是这一本本的"小人书"读物,成为我文学启蒙的"教辅";学生时代,一部《画皮》电影,让我情感世界突现"惊悚"一词,那青面獠牙的恶鬼形象,让我懂得了善恶分两边;进入改革开放的年代,文艺创作开始繁荣,电视连续剧《聊斋志异》播出,唤起了人们对美丽与美好的仙幻般的向往。
"魔幻的现实主义",是世界诺贝尔文学奖对一位中国当代作家的评价,我想如果蒲松龄先生活到今天亦当此殊荣。走进蒲松龄家乡,走进他所沉醉的"花妖狐魅"的世界,你就会了解历史背景下他的思想——将理想主义寄予魔幻事物,所表达出的"爱与哀愁"。
聊斋·心斋蒲松龄300多年前,出生于山东淄博淄川城东八公里的蒲家庄。他少年得志,清顺治15年,16岁的他应童子试,"以县、府、道第一补博士弟子员"。却在以后岁月中,再无"学而优则仕"的垂青,科举考试屡试不第,直到71岁的古稀之年,授例成为"岁贡生"。
因此,他的作品留痕了现实生活中的"落破",聊斋故事多以赶考路上的穷书生与仙女化身的"美丽邂逅"为题材,或缠绵爱情,或驱除邪恶,共赴美好生活前程。在男女主人公形象刻画方面:书生男恃才傲物,性情善良敦厚,狐仙女善解人意,贤淑聪慧。以才子佳人"百搭"出"超现实"的美好。
聊斋·心斋去淄博旅行,多数人要去蒲松龄故居参观的,而我却阴差阳错走进一个叫"聊斋园"的景区,据了解这是蒲家庄当地人"圈地"建设起的文化景点,想必蒲老先生创作成就恩泽了后世,让众乡亲当上了"程咬金"且真的去咬金了,好在乡亲们是在光宗耀祖,为了"人杰地灵"之乡声名远扬……
"聊斋园"景区最富想象力的造物,当属"狐仙园",这里是花妖狐媚的"伊甸园""。充满了蒲松龄落笔的"阴柔之美",狐仙园中建有亭台楼榭,假山假石雕琢成趣,仿佛进入了一座江南的园林。共笑亭,留仙桥,聚仙峰每一处的小景,都留有一段奇异的故事。
聊斋·心斋迂回在水榭幽径之间,梦幻着手拿团扇狐仙美女,微笑着向你走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狐狸"形象,是不太招人喜欢的,人们宁可喜爱调皮捣蛋的猴子、胆小如鼠的兔子,蒲公却是个例外……,关于"狐媚"的猜想。也许封建社会有着"男尊女卑"性别的专属,就连孔夫子也说过:"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蒲松龄把狐仙写的外表花容月貌,内心温存善良,极大地挑战了传统。其实这些演绎出的精灵"鬼也不是鬼,怪也不是怪,牛鬼蛇神倒比正人君子更可爱"。据统计,《聊斋志异》故事集中写了400多个故事,除《画皮》是惩恶的主题,其他作品均颂扬了狐仙的"真、善、美",拿今天的话来说是传递了"正能量"。
聊斋·心斋文学创作源于生活,聊斋园中一处历史真迹——"柳泉"老井验证这一真理。据史书记载,当年蒲松龄为收集聊斋故事的奇闻异事,在"柳泉"不远处,设了个茶摊,过往的路人凡是能讲出好故事的,都可以免费喝茶。
如今在"柳泉"附近,搭建起了茅草亭,亭中摆设了木质桌椅,游历到此的人,可以任意谈天说地侃大山,却唯独少了集录人的身影,要知道当年的蒲松龄可是酷爱此地,文中描绘了这里:"水井常满、外溢成溪、植柳百章、环合笼盖",并干脆自号为"柳泉居士"
聊斋·心斋柳泉润泽了文思泉涌,让蒲松龄笔端下的人物变得鲜活起来。婴宁园里走一走。仿佛打开了一本聊斋的书卷。婴宁是蒲松龄笔下最美,最天真浪漫女性形象,她与书生王子服的爱情,几经磨难,最终修得正果,人鬼情未了的故事感动着世人……
蒲松龄所钟爱的狐仙之女,大都被安排在聊斋园的"别墅"居住,春暖花开季节,来到仙女们的独居院落,花红柳绿之中寻觅着"绿野仙踪",婴宁咯咯的笑声从远处传来亦真亦幻的——那是当今采风女子同样的爽朗。花开放"万人迷",绛雪、小翠、聂小倩,花魂狐魄的造访,仿佛为感谢春天这"奇异恩典"。
聊斋·心斋人生的后花园却是真实的。正所谓:"一世无缘缚骥尾,三生有幸落孙山"。蒲松龄于1715年75岁去世,逝后葬于故乡的土地。蒲松龄之墓目前被辟为"聊斋园"历史参观区,进入墓地,首先看到的是当代文学家沈雁冰亲书的"蒲松龄先生之墓",墓碑近旁有碑楼,墓室封土不高,墓主人的平民身份略见一般……
据了解,墓地是后时代修整过的,在文革时期,作为"牛鬼蛇神"鼻祖蒲松龄万复不劫,遭受挖坟毁碑的命运。然而掘墓出土的随葬品却令人嘘唏,没有珠宝玉器,没有金砖银锭,殉葬之物仅发现印章、铜镜,旱烟袋,手炉、长明灯……。纵观蒲松龄先生一生,写尽了"妖风"留给后人的却是缕缕"清风";笔伐各种"邪气",流芳百世的却是一身的"正气"。
聊斋·心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