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养我长大,我陪您变老
对于亲情,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是渴望。从我记事起,父亲一直都是在外面,负责赚钱养家。母亲则负责带我们并承包家里全部的农活。后来,母亲也外出务工了,只剩下我和弟弟在家念书。
读书时,一年就只能见到几次父亲,在农忙时或者过年时,父亲才会回家。所有事情都是母亲在操劳,作业写得不好,她会撕掉叫我重写;衣服破了,她会帮我缝补;生病了,也是母亲用家里那辆凤凰牌自行车带着我们姐弟去看医生……那时,我对于亲情有些迷惘,因为不懂得生活的艰辛,所以对父亲并没有特别的依恋和思念。甚至有些想不明白,为什么小伙伴的父母都在家,为什么他们可以放肆地玩,而我从小开始就要帮忙带弟弟,再大一点,还要帮着母亲干农活。
记得有一次,语文老师教我们写信,那封信我是写给父亲的,那是我第一次正儿八经地跟父亲沟通。那封信的内容已经忘记了,我只记得父亲给我的回信是夹在给母亲的信里面,而且在信中还不忘叮嘱我要认真学习,要好好听母亲的话。因为村子比较偏僻,那时父亲和母亲的沟通都是通过信件和电报完成的。
后来,年纪大一点,对人对事有了自己的理解和想法,也渐渐懂得了父母亲的艰辛与不易,这时我也明白了父亲之前在外的无奈。因为放下工作,会养不起家,但拿起工作,又必须远离家,所以关于我们成长的点点滴滴,他都只能遗憾地错过。
在我印象中,父亲是一个寡言少语的人,就算回家,我们也很少沟通。那时候我只记得父亲与其他人不一样,每次回家的时候,他都是穿着衬衫西裤,脸上的表情永远都是严肃的。因为以前当过兵,父亲的身姿特别挺拔,走路都是带风的。对于我的坐姿,站姿,走姿父亲都管得很严,做得不好就会训斥。现在回想起来,我非常感激父亲之前的严格要求,有了前面的因,才有我现在拥有良好行为习惯的果。
后来在珠三角读书,每到周末我都会回父亲那,大学时期是我跟他相处最多的时候。那时父亲经常教我为人处世,教我做菜的诀窍,跟我念叨一些以前的事……我也会跟说说学校的趣事,说说我又获得了奖学金,又去做了什么兼职……父女俩仿佛都在尽力将小时候落下的亲子时光补回来。
有一天,我突然发现父亲变老了,我们村最帅的那个男人就这样变老了。有了这个意识之后,我一度有点彷徨……感觉我都还没有好好陪伴他,好好孝顺他,岁月就已经在他脸上深深地刻上了属于它的印记,在他身上留下了时光独有的斑斑点点。
现在,我跟家人也在不同的城市。幸好我不是远嫁,每次家人们回老家,我都会尽可能抽出时间去陪伴他们。越深入社会我越觉得亲情可贵,唯有亲情才是这个世界最真实无私的付出,不问代价,不问回报。
时光啊!你慢些走吧!让我有时间将落下的陪伴慢慢补回来。最美的亲情不外乎:您养我长大,我陪您变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