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摆脱消极的思维框架
转载
————————————————————
李翔及其团队
积极心理学
心理学家认为,我们诠释世界的方式非常重要。比如,一次数学考试没考好,有人可能会觉得自己不够聪明,心灰意冷;有人可能觉得用错了学习方法,下次继续加油。心理学家蒂莫西·威尔逊在《积极诠释力》这本书里说,我们诠释世界的方式很重要,如果我们能用健康的方法诠释世界,就能解决很多问题。那我们应该怎样诠释世界呢?书里提出了一种“故事编辑”的技术,我们可以通过编辑自己的故事,摆脱消极的思维框架。“故事编辑”具体来说有三种方法。
第一个方法是书写练习。这种放最早来源于社会心理学家詹姆斯·彭尼贝克的一个实验。在这个实验里,参加实验的人被随机分成两组,一组写创伤经历,一组写日常经历,比如每天都做了什么。从短期看,人们会觉得写创伤经历的感受是痛苦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流失,这样做的人在一些方面的情况会更好,他们的免疫系统的功能有了改善,很少去医院,在大学的学习成绩更优异,而且工作中也很少请假。书里说,人们一般会花很多时间忘记不好的事情,而不是花时间分析并找出其中的意义。书写练习解决了这个问题,它让我们能够退后一步,重新建构发生的事情。所以下次遇到烦心事的时候,你不妨把它们写出来。
第二个方法叫做故事激励。这种方法可以通过巧妙的暗示,将人们的叙述转换到某个特定的路径上。比如,威尔逊在研究中发现,如果给那些有自我挫败感的大一新生这样一个暗示:“67%的大四学生说,他们在大一时,成绩不如自己的预期。62%的学生说,当他们读到高年级时,成绩比第一学期有了明显的提升”,这些新生在学期末的成绩就会提高。这么做有效的原因在于,它通过改变叙述方式,让个人有了一种成长心态,让人觉得成绩就像肌肉,越用越强。
第三个方法叫做“做好事,成好人”,它首先要做的是改变人们的行为。这个理念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他提出,人们“可以通过实践公正的行为而变得公正,通过实践自我控制而变得自控,通过作出英勇的行为而变得勇敢”。换句话说,我们的行为会影响我们的想法。比如,当我们做志愿者的时候,会让我们觉得自己乐于助人,从而改变想法,让我们更有可能继续做志愿者。这种方法告诉我们,行动是可以改变思想的。人们最终形成了更可取的自我观念,它能够自我加强,从而引发持久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