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闲扯刘备 第四卷 亢龙有悔:登峰造极的梦幻【三】伐东吴兵
目录 I 闲扯刘备
上一章 I 第四卷 亢龙有悔:登峰造极的梦幻【二】登帝位建元章武
撰文 I 容蓝
【三】伐东吴兵败猇亭
夷陵之战
章武二年,公元222年,刘备准备兴兵伐吴。
《按三国演义》的说法刘备是为了报东吴杀关羽之仇,而刘备伐吴的动机《三国志》没有明确的记载。但按照我的分析,为关羽报仇而兴举国之兵的可能性是极小的。
那么他真正的动机是什么呢?网络上关于刘备伐吴的动机分析文章不少,所以我就不再啰嗦了。我自问,不会分析得更符合逻辑,更令人拜服。
关羽被杀,荆州丢失,刚刚步入巅峰的蜀汉帝国按照诸葛亮隆中对的规划两线作战、统一全国的战略梦想瞬间化为泡影,作为政治家的刘备是无法接受这个事实的,所以经过一年多时间的权衡及部署,刘备决定率部东征,由此揭开了夷陵之战的序幕。
无论大家对刘备动作的动机作何分析,但我至少认为刘备当时是坚决的,义无反顾的,《三国志.先主传》:
孙权遣书请和,先主盛怒不许。
孙权对刘备举倾国之兵而来是有些害怕的,他知道,一旦战事一起,曹魏一定会趁火打劫。刘备此刻成都有诸葛亮坐守,根本不惧曹魏来犯,那么既然如此,曹魏一定会让自己难受。权衡利弊,所以他决定再一次低下他高贵的头,向刘备求和。
但是刘备没有答应。
这一点我是理解刘备的。要有人杀了你兄弟,抢了你地盘,然后跟你说,我们俩不要计较了,做好哥们吧。我估计你多半也不会答应。
但刘备不答应当然不止于此目的,拿回荆州,恐怕才是根本所在,这样才能重启诸葛亮隆中对的战略规划,否则,一切都是梦幻。所以,孙权他必须打。为关羽报仇的借口,跟当初为庞统报仇如出一辙而已罢了。
《三国演义》中说赵云劝刘备不要东征,刘备说:
“朕不为弟报仇,虽有万里江山,何足为贵?”
我只能说,罗贯中先生真是欺负我读书少。如果刘备是这种轻重不分的人,他怎么会活到今天,也不堪为曹操评其为英雄了。而且东征是在关羽死后一年多才开始的,如果真为兄弟报仇,关羽一死,就急吼吼的去了,还等到今天。
刘备磨刀霍霍,远在建业的孙权顿感几分凉意,这哥们儿向来以“识虚实”见称,自然是未雨绸缪。
早在221年刘备称帝之际,孙权即自公安移屯江夏郡鄂县,建立新都武昌,自己坐镇指挥;派潘璋守巫县到枝江地段,为前军;派陆逊守三峡防区,自枝江到夷陵地段,为中军;朱然、丁晟屯南郡,守江陵、孱陵一带;沿长江排开三道防线应付刘备。
正在此时,刘备却接到了噩耗,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西乡侯张飞被他的部将张达、范强干掉。
先主伐吴,飞当率兵万人,自阆中会江州。 临发,其帐下将张达、范强杀之,持其首,顺流而奔孙权。
张飞的被杀,使刘备此次伐吴的战将班子就显得凋零,主将落到了吴班、冯习、张南几个人身上。这几个人说出来估计大家知道的也不多。在我看来,他们几个在三国的武将谱上,估计也只能算是二流之末。但是刘备的情况是没办法,不得不用。
此时蜀汉将帅,关羽、张飞此时已死;马超重病,不能领兵;黄忠已经七十多岁了,精力体力肯定不济,只能随军听调。堪大用者赵云、魏延而已。
说道这个问题,又有很多人问,刘备为什么不带魏延和赵云去东征呢,带了他俩说不定不会输呢,即使输也不会那么惨呢。
我要告诉你的是,刘备比你我聪明,他不带肯定有他的理由。
有的人又说了,赵云反对他东征,所以生气不带他。魏延这人诸葛亮说长有反骨,要防着他。我要说,你也是被罗贯中先生荼毒了。
我给你解解毒。
先说赵云,子龙单兵作战能力,在三国肯定是屈指可数的,但是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统计过,子龙作为领兵将领独挡一面的战争也是屈指可数,几乎没有。为什么?因为刘备和诸葛亮都知道,赵云统帅的能力是比较弱的,堪为战将,不堪为帅。
我们从赵云在蜀汉的爵位等级来看就知道,他的等级一直都是比较低的。这不是他不受重视或者更有甚者说他是个女扮男装的雌将军,而是在战功面前,他确实只混到了这个等级。
再说魏延,这个人不管有没有反骨,刘备是降得住他的。但是这时候,他在守汉中。汉中什么地方我想大家是知道的,益州的门户。此时魏延在蜀汉算是首屈一指的领兵统帅,他不去守,谁能去守。
所以,刘备,没得选择,只能带吴班、冯习这帮二三流将军。
很显然,孙权的这一次求和,我认为也不过是一次试探罢了,如果刘备同意求和,就你好我好大家好,如果不同意,那就来吧,我等着你。
刘备不答应求和,孙权也二话不说,摆开架势接招,但是很遗憾,结果很糟糕:
吴将陆议、李异、刘阿等屯巫、秭归;将军吴班、冯习自巫攻破异等,军次秭归,武陵五溪蛮夷遣使请兵。
陆议三人首当其冲就败给了吴班和冯习。孙权没有料到刘备准备得如此充分,刘备当然也没料到孙权的水师如此不堪一击。吴班等率水师乘顺流之势,其锋锐不可当,陆议等人一战而败。
东吴水师既溃,立刻军心动摇,刘备军遂长驱而入,势如破竹,东吴防线土崩瓦解。
章武二年春正月,刘备兵屯秭归,建立大本营,命蜀汉军队前部追亡逐北,兵锋直逼夷陵。
所谓好运来了天老爷都帮你。正当刘备春风得意之际,东吴萧墙祸生,武陵郡五溪蛮叛吴归汉,遣使朝见,请刘备发兵相助,刘备真是大喜过望,认为此次东征必定会一鼓作气拿下荆州。
此刻内外夹击之状已经形成,刘备命令大军长驱直入,大有席卷荆州之势。交锋近半年来,陆逊所部失巫县、走秭归,节节败退,被穷追猛打,一路逐出三峡。眼见颓势已成,只有招架之功,并无还手之力。东吴的固陵郡基本易主,潘璋这个太守也成了光杆司令。
但是,此时东吴的战略部署却十分令人费解,不是布置兵力拼死抵抗,而是向东进行了大踏步的后退,一直退到了七百里外的宜都郡首府夷陵。
当我看到此时作为东吴领军统帅的陆逊做出如此战略撤退,我相当诧异。但从后来夷陵之战的结果来看,我认为陆逊的这次退却是有原因和目的,简单点说就是个阴谋,而刘备并未识破这个阴谋。
陆逊的撤退应该是经过了向孙权报告和批准的,否则在并非是万不得已的情况下就放弃七百里的国土,那罪过是不得了的;同时,"为人粗猛","好立功业"的潘璋也不会轻易跟他一起撤退。
此时,黄权对当前的战事作了深刻的分析,他认为蜀汉军队的推进还是有许多隐忧的,他向刘备进谏:
权谏曰:“吴人悍战,又水军顺流,进易退难,臣请为先驱以尝寇,陛下宜为后镇。”
已经被前面一路高歌猛进的胜利冲昏了头脑的刘备,根本不听黄权的建议。反而让黄权作为镇北将军,统领江北的部队,前出至临沮(今湖北远安以北)、当阳之间,目的是防止曹魏的军队由北面袭击,从而也威胁孙权的侧面。
同时令吴班、陈式率水军自秭归顺江而下,为水军先锋,攻取夷陵。命令张南率军为陆路先锋,沿长江南岸,翻山越岭,进攻夷道(今湖北枝城)。
东吴安东将军孙桓率军迎击张南军,被张南于夷道以北将其击破,孙桓退入夷道城,张南挥军顺势包围夷道城。刘备旋即率其余将领进至猇亭。
至此,刘备水陆部队终于到达了陆逊为他选择好的作战地点,登陆建营。
此时,刘备在巫峡建平起到夷陵设下七百里连营,与陆逊所率大军从章武三年一月僵持到五月。这半年时间,陆逊只守不攻,刘备寸土未进,士气十分低落。
当然陆逊选择此地作战有不得不战和有信心而战两方面因素。
我们从陆逊给孙权上疏陈说夷陵得失之厉害来说明他不得不战,《三国志.陆逊传》:
逊上疏曰:夷陵要害,国之关限,虽为易得,亦复易失。失之非徒损一郡之地,荆州可忧。今日争之,当令必谐。
什么意思呢?陆逊说夷陵是军事要害之地,是东吴的重要的关隘,虽然说夺取比较容易,但也容易丢失。失去夷陵的后果并非只是损失一郡的土地,这会导致荆州从此坐卧不安,如芒在背。现在刘备与东吴兵集此地,双方互相争夺,我们是必须要取得成功的。
同时,陆逊指出,刘备这个人,一辈子打仗都是胜少败多,而且此次用兵,他本可以水陆并进夹击我们,但是他并没有这么做,而是让水军登陆,且扎下七百里连营,行军布阵跟以前没什么变化,所以他这个人没什么花头,我一定能搞定他:
寻备前后行军,多败少成。推此论之,不足为戚。臣初嫌之,水陆俱进,今反舍船就步,处处结营,察其布置,必无他变。伏愿至尊高枕,不以为念也。
我觉得陆逊这个人是深谙我太祖泽东同志那句“在战略上要藐视敌人,在战术上要重视敌人”的话的。
时间到了章武三年六月,陆逊准备向刘备发起反击,在战前动员会上,他面对并不是十分甘心服从他的一帮功臣宿将,说出了他的战术策略:
逊案剑曰:”刘备天下知名,曹操所惮,今在境界,此强对也。诸君并荷国恩,当相辑睦,共剪此虏,上报所受,而不相顺,非所谓也。仆虽书生,受命主上。国家所以屈诸君使相承望者,以仆有尺寸可称,能忍辱负重故也。各在其事,岂复得辞!军令有常,不可犯矣。
在面对孙权时,他说,刘备不可惧,这是在向上级描述战略,使上级能够信心百倍的支持自己的决定;而在战前面对下属时,他说刘备天下闻名,连曹操都忌惮他,我们要达成战败他的目标,必须团结一心,奋力向前。
面对等得已经不耐烦的刘备,陆逊筹谋妥当,最终亮出了他的锋刃,向刘备发起了攻击。方式,火攻。
刘备的七百里连营化为灰烬,陆逊一举成功,迅即命令全军猛攻。刘备兵败如山倒,冯习、张南、蛮王沙摩柯相继被杀;刘宁、杜路等兵败投降;黄权被吴军切断退路,投降曹魏;至此,刘备的主力部队已全部战败。
逊曰:“吾已晓破之之术。”乃敕各持一把茅,以火攻拔之。一尔势成,通率诸军同时俱攻,斩张南、冯习及胡王沙靡柯等首,破其四十余营。
仓皇之下,刘备率部众退到马鞍山(今湖北长阳南),让部队沿山环列,进行固守。陆逊挥军四面围攻,双方又大战一天一夜,蜀军死伤一万多人,数万人投降东吴军。刘备军遂彻底瓦解。
刘备见大势已去,于夜间突围而逃,从猇亭退到秭归,收集残兵败将,由步道向鱼复县逃去。陆逊的部将紧随其后,紧追不舍:
吴遣将军李异、刘阿等踵蹑先主军。
促使刘备顺利逃走的不是《三国演义》中所写诸葛亮入川时在鱼腹浦设下的八阵图,而是靠驿站里的人员自发的将败退兵卒扔下的铠甲、铙钹堆放在隘口,烧起熊熊大火将追兵的道路阻断,刘备借此才得以逃入白帝城。
备因夜遁,驿人自担烧铙铠断后,仅得入白帝城。
蜀军船只军器、水军步兵的物资,一下子全都丢失殆尽,兵卒尸体随水漂流,拥塞江面而下,真是惨不忍睹。
其舟船器械,水步军资,一时略尽,尸骸漂流,塞江而下。
面对一败涂地的惨景,兵败入白帝城的刘备,这时候非但没有反省自己失败的原因,而是将失败归咎为天意使然。
“吾乃为逊所折辱,岂非天邪!”
刘备这个时候的表现,令我看到了一个人穷途末路的悲怆,看到了刘备骨子里隐藏很深的自卑,我当然也看到了他的落幕,凄凉而心有不甘。
夷陵猇亭,刘备扔下了与他初始相随的谋臣部将,也扔下了他的梦想,只想静静的度过他余下的生命。
我想正是基于此,他才会改鱼复为永安。但愿,永远安定。
刘备自二十四岁领兵讨黄巾起,直到今天,无一日不是在漂泊动荡中夹缝求生。从幽州到徐州,从冀州到荆州,最后是益州,辗转流离于天下,才在西南一隅找到个了落脚点。此次东征,他本想为自己的梦想狠狠的走一步。为了这个梦想,他不听劝告,不听谏言,一意孤行,最终落到了今天这步田地。
他已经太累了,再也跑不动了。
此刻,他只想永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