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鸭蛋
儿子的女友搬来一箱鸭蛋,每个鸭蛋都呈卵圆形,修长的形态极其符合黄金分割的椭圆状。壳面坚硬光滑,散发着黛青色的光泽,表面还粘着不合时宜的泥土,证明着这是散养家鸭所产。
鸭蛋在我儿时的记忆里,可是饮食中的奢侈品。剥开淡青色的蛋壳,乳白的蛋清裹着橙黄色的蛋黄,那模样就像阴郁的天空中凝固着一轮夕阳。蛋黄边缘因油脂浸润而泛出的琥珀光泽,恰似夕阳的余晖。沙质纹理的蛋黄中被金红色的蛋油浸润着,油珠如露水般附着在表面。那时,我天真地以为鸭子必是海边生长的动物,喝着海水,所以生出那么美味的蛋。于是,我便经常偷偷往我家鸡的水盆倒盐水,期望它也能生出咸鸭蛋那样美味的鸡蛋。
记得前年,也有朋友送过一箱生鸭蛋,个大壳厚。因为嫌腌制费事,我便像炒鸡蛋一样,对鸭蛋进行了煎、炒、煮的处理。可能是我烹饪手艺欠佳,总觉得鸭蛋没有鸡蛋好吃。后来,翻阅古籍,我发现美食的烹饪技法也是遵循进化规律的,自己没有根据的独创必定烹饪不出美味佳肴。古代先民们通过不断摸索,才逐步发现各种食材的特性,像化学实验一样得出了经典的组合,比如茄子配大蒜,油条配豆浆,番茄配鸡蛋。所以鸭蛋不好吃,一定是我的做法不对。
2005 年,江苏句容春秋古墓出土了一罐保存完好的鸭蛋,距今超 2500 年。这是目前发现最早的咸鸭蛋实物,印证了鸭蛋腌制技术的古老性。看来早在 2500 年前,古人就掌握了鸭蛋的正确吃法,鸭蛋必得由盐水腌渍。
《齐民要术》系统记载了鸭蛋的“咸杬子” 制法:以杬木皮、虎杖根或牛李根煮汁,加盐腌制鸭蛋,形成独特风味。这种工艺利用植物鞣质防腐增香,应该是能查到的中国最早的标准化腌制技术吧。在市场上,能看到两种咸鸭蛋,一种是淡青色壳的,一种是棕红色壳的。估计棕红色壳的就是用杬木皮、虎杖根或牛李根煮汁腌制的。
鸭蛋还有一种烹饪方法,就是皮蛋。野史记载,庞统随刘备入川时遇军中疫病,以农户自制皮蛋治疗士兵痢疾,助军队恢复战力。虽无正史佐证,但凸显了皮蛋的药用文化内涵。至于皮蛋的做法,传说却出自明朝。相传明泰昌年间,江苏一茶馆店主将茶叶渣倒入炉灰,鸭子误将蛋产于灰堆。店主清理时发现蛋壳发黑,剥开后蛋体晶莹,尝之滑嫩鲜香,皮蛋由此诞生。
皮蛋加工复杂,且需要炉灰,所以我决定采用腌制工艺处理这批鸭蛋。某年的陶博会上,我曾买过一个瓷坛,准备腌制咸菜。后来由于工作繁忙,瓷坛便束之高阁。我找出瓷坛,刷洗干净,拿到阳光底下晾晒。鸭蛋放入水中,想洗去表面的污泥,可怎么搓洗也去不掉。还是度娘聪明,提醒我可以用刷子刷。看来天下所有的问题皆有良方,就看你的思维能不能达到那个高度了。
鸭蛋洗干净后晾干,再用白醋浸泡,然后继续在阳光下晾晒。在晾晒鸭蛋的过程中,要起锅烧水,加入花椒、八角、桂皮、姜片,煮开后放凉。接着将鸭蛋和料水倒入坛子中,料水必得没过鸭蛋,最后倒入一两白酒,用以消毒。之后密封坛子一个月,静待结果。
鸭蛋的起源贯穿中国农耕文明史。从新石器时代的驯养雏形,到南北朝工艺定型,再到明清地域品牌形成,其发展映射了古人对自然资源的智慧利用。无论是考古发现、文献记载,还是节庆习俗,咸鸭蛋始终是中华饮食文化中兼具实用与象征的独特符号,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现在,我仿佛跨越时空,品尝到了自己坛子中的美味,古人的智慧正在舌尖上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