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办高专

2021-01-18  本文已影响0人  老顾闲聊

        “申办高专”,对于一所中专学校来说,是一项重大工程,是学校发展史上值得记载的一件重要事件。武警水面船艇学校,是海警学院的前身的前身,始建于1983年,由教育部批准,为中专学历教育层次,主要任务是培养武警水面船艇的初级技术干部。1985年首届中专招生,当时设三个海上专业。1995年,学校决定“申办高专”,想通过努力,实现从中专到大专两个不同教学层次的转变。上级机关要求学校从1999年开始自主招生。在校党委的领导下,依靠上级机关的大力支持,以及广大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终于在1997年实现依托兄弟院校招收首届大专新生,1998年自主独立招生,提前一年实现了学校从中专到大专教学层次的蜕变。现在回头看,这段历史仍在我工作经历中值得用一点笔墨。

01

        时隔20多年的今天仍有人问我,当时学校为什么会想到要申办高专,以我的视角来解答这个问题肯定很不合适,因为我只是其中的一员,并非在决策层上的关键人物。但从当时的历史视角看,我觉得学校从中专走向大专这个进程,不仅是历史的选择,也是时代的要求。从部队对专业技术干部的需求看,中专教学层次已经不能与部队用人标准相吻合,部队需要有更高学历层次的人才作为部队建设的主力。当时部队已经在地方高校招录相关专业的本科及以上学历层次的应届毕业生,这种现象足以说明当时的部队在人才需求层次上发生了重大变化。从学校自身使命和能力建设角度上看,学校经过十年的发展建设,已经初步具备了从事大专教学的基本条件,如果再加一把劲,那么办成专科学校是可行的,当然也是很有必要的。从校党委办学理念和目标定位看,需要把学校的教学层次向上推一推,让学校在武警边防部队的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基于这些主客观因素,校党委高度重视,开展“群策群力”的活动。从1995年到1996年,在校内外广泛开展调研活动,听取不同意见和建议,其中在校内就分批次召开基于不同层次和不同群体的座谈会。到了1996年初,基本形成了申办高专和如何申办的总体思路。

02

        1995年11月前,我时任该校机电教研室主任,这个岗位职务,是学校专业教学的一线组织者、指挥者和实施者,同时在这个位置上能听到更多基层一线同志们关于申办高专的想法,把这些想法归纳起来,大概有以下几种观点:一种观点是,学校从1985年招收中专学 员到1995年,学校经历了十年的磨练,无论从师资队伍还是管理队伍,从基础硬件到基本软件两方面,初步具备了申办高专较好的基础条件,当时我曾说,这叫“十年磨一剑”,有了十年的积累,该到了亮剑的时候了。这种意见是主流的,也是积极的。另一种观点是,学校教学十年,层次分为士兵基础业务培训和中专技术干部培养,规模较小,层次不高,师资单薄,尚未具备向大专教学转变的基础,还需要磨练若干年,有的认为我所在的机电教研室其师资队伍相对较好,提出是否先把机电专业的学历率先提升为大专,其他的专业建设采取成熟一个提升一个的方式进行申办,这种意见是稳妥型的,但也是积极的,但从一个侧面看,持有这种观点的同志,对申办高专的思路尚未打开,仍旧局限于现有申办资源,同时对申办高专的难度估计不足,以为按照“成熟一个申办一个”思路可以随时成功申办。再有一种观点是,认为申办高专是领导们的事,申办成功了,学校规格上去了,学校班子成员的职务就晋升了,这些与我们基层的同志们没有什么关系,反而在申办高专过程中要参与非常复杂的配合工作,而且这些大都是一般教职员工的额外工作;从原因上讲,由于在当时师资和管理两支队伍中,本科以下的学历占比不低,研究生学历几乎空白,在整个师资队伍中,有一批教员担心在学校成功申办高专后将被淘汰,有的直言,申办工作这是在给自己挖坑,给自己划句号,现在回头看有些同志的担心,表面上是消极的,但事实也是有道理的。

03

        在征求我的意见时,我的观点非常明确——所有专业都同步进入申办高专工作程序。理由是,当时学校的规模较小,不宜开展多层次教学;学校教学资源有限,需要通过这种“共同进步”,团结一心向前看,形成合力。如果即保留专业兵教学、中专教学,再新增大专教学,那么带来的后果可能会分散有限的相对较高的教学资源,这不利于“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思路,同时也将会直接影响到成功申办高专。我当时心里有个预期,那就是十年磨一剑,也就是说,每经过十年的磨练,学校应当上一个台阶。更明确的说,以此类推,到了2005年,学校应该完成本科教学综合能力的储备,开始从大专教学向本科教学的蜕变,为今后十年再磨一剑、联合其他相关高校培养硕士研究生提前布局。2000年年底学校党委新老班子更迭,2001年初我受邀和新班子主帅单独交换意见,我说,您是这所学校第三届班子的主帅,第一任主帅把中专办起来了,第二任主帅把大专办起来了,建议您在申办本科层次的工作上有所考虑,但并非引起明确的共鸣。

        部队对用才的需求正好证实了中专层次已不再受欢迎,如果学校继续向部队输送的只是中专层次的技术干部,那这不仅影响到部队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同时也影响到一批中专学历的干部其今后的发展后劲,这些都是需要慎重思考的现实问题。同时,我认为在许多方面我们还有一些欠缺,这个并不是问题的关键。关键是我们能否争取上级的支持,努力改善并逐步解决这些不足。师资不强,可以内训外引,在引进高学历高职称人才充实到师资队伍的同时,把具有培养价值的中青年教师送出去脱产或在职培养,以提高整个队伍的学历学位层次。实验条件不足,可以扩建、改建和新建,以宁波本地高校为主,广泛开展交流融合。

04

        组织不健全、任务不明确,责任不清晰,时间不限定,思想不统一,这是成就要事的大忌。1996年,学校开始进入申办高专程序,但在这一年中,筹备工作进展缓慢,甚至在某些方面毫无起色。学校即时成立了大专申办委员会,这个委员会下设教学筹备委员会。这在这个节骨眼上,我被校党委口头明确从副部长变成了常务副部长(当时并无正式的任命文件),成了训练部日常工作的临时总指挥。因此,我成了教学筹备委员会主要成员之一,兼任该委员会办公室主任,负责大专教学筹备工作。教学筹备委员会办公室,实际上就是大专教学筹备的司令部,要在教学筹备方面出思路、出思想、出方案、出成果的一个组织。当时我的领导把这副重担交给我时,我提出了三个条件:一是办公室人员由我自己选定,在我选定的人员以外的任何人不得直接干预我办公室的工作;二是筹备进度由我按照总体时间要求进行设定,除了特殊情况以外,不接受随意要我调整进度的要求;三是筹备工作所需经费保障额度,会由办公室向学校提出具体的方案;四是筹备工作的上下级关系要明确,日常工作只向一位领导请示汇报,要解决我向谁报告、谁向我下达任务的问题。这几个条件得到了学校政委的同意。

        办公室副主任由时任教务处处长兼任,基础课方面由时任数学教研室副主任兼任,专业课方面由航海教研室一位老师以及由我兼负机电专业方面的任务。这些同志在办公室的主要任务大概有三个方面,一方面是要独立开展调研工作,搞清楚兄弟院校在这个专业方面的建设情况,尽可能收集详实的资料,通过收集、梳理、分享、借鉴和模仿,结合我们的情况,做到借百家之长,形成我们自己的一套方案;另一方面是要开展承上启下的联动工作,要把自己通过掌握的情况,及时有效地与所在教研室进行商讨,形成共识,依靠教研室的力量撰写出本教研室在专业建设中必须完成的工作;再一方面是要把从各路收集来文字资料,按照筹备总体要求,以办公室的名义形成总体方案和若干个具体的专业建设方案,这些方案中都是围绕专业建设的诸多方面,比如,专业建设中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实验室体系、师资队伍包括引进的师资基本条件、师资队伍的学历、学位、职称等结构,以及教学组织的结构体系等等。

05

        在整个筹备过程中,我们遇到的问题非常多。为什么我们会遇到如此多的问题,有的甚至是一时难于破解的问题,如此之难,这是因为这所学校的层级确实太低,没有所谓大师级的人才储备,遇到问题都是“前所未有”的,说白了,当时没有可用的资源为你破题提供一些帮助,把“申办高专”描述是一项“开拓性”工作,这并不过分。从大的方面讲,大专教学筹备工作就是大专教学综合能力的基础建设,其中包括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教材建设、教学场所建设、教学组织建设等。当时在筹备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非常多,主要问题概括起来是几个不清楚:第一个不清楚是大专如何办。当时全国正开展大专教学改革,要把原来的本科压缩型大专向德国专科教学模式靠拢,把大专教学培养目标设定为“工匠”人才。1992年当时的国家教委曾派人在德国进行了为期一月之久的专科教学调研活动,回国出版了一本调研文集,这本书,是当时指导全国大专教学改革的指导性工具书,我们非常有幸地采购到了当时书店仅剩的几套书,作为我们破解大专怎么搞这个难题的金钥匙。第二个不清楚是军校大专怎么搞。当时军校的大专基本上是培养专业志愿兵的专设层次,而我们办大专是为了培养基层技术型指挥干部的,所以在军内没什么标杆可参照模仿。1997年年初我接到了南京地区军校协作中心的电话通知,说是在杭州武警学校召开一个协作会议,并邀请我们加入这个协作中心。我视这个协作中心为宝,该中心有完整的结构体系,触及军校方方面面,或者说,军校任何一个部门都有对应的协作组织,每个组织年度都有自己的活动和例会,交流经验,借鉴做法是这些组织的主任功能。非常遗憾,我通过努力与协作中心建立起来的关系,在2000年后被本校某领导强制断绝了关联,且理由不清!第三个不清楚是我们筹备的目标是为什么。在筹备开始时,我就听到关于筹备为什么的问题,其中之一,认为筹备是为了符合部队对人才的需求,这种意见有具合理性,因为学校为部队培养人才是天径地义的,应当以部队需求为价值导向。当时有一个情况出乎我的意料之外,那就是老师们普遍拒绝他人动他原本属于他的那块“奶酪”,因为专业建设中必然会调整各类课程,甚至有的课题将被压缩甚至被砍掉。其中之二,认为筹备应当以成功申办高专为导向,摒弃原有的传统条件,目标瞄准在与全国大专教改相一致的层次上,我非常赞同这个观点,唯有这样,我们才可能有较高概率地通过由教育部高教司组织的中专升大专的专家评审。

06

        在申办过程中,得到了教育部领导及有关司领导的关怀和关心,亲临学校把脉学校申办筹备情况,提出了非常宝贵的意见。记得我陪同有关教育部专家组来学校检查筹备工作时,有领导问我为什么要把师资队伍中的研究生学历结构占比设定在30%以上,这对于新建大专院校来说,是有很大难度的。我当时的回答是,这所学校的发展目标不只是大专层次的教学,将来会更高。目前现有的师资队伍结构现状您也看到,为什么会是这样,是因为我们长期没有把“向上走”作为永恒的目标,而只是把“走下去”当作了根本。如果在我们师资队伍中逐步储备了一些高学历高职称师资,那么我们的师资队伍结构会更加合理一些,离大专教学要求的师资队伍结构就更加贴近一些。

        几经努力,到了1998年的下半年,教育部在长沙召开全国升办大专评审会,我校几乎以全票的优势获取了通过。校政委在长沙打电话给我,分享了获得通过的喜悦!此时,我认为关于申办高专的任务算是基本完成了,而且是提前完成了,余下的只是“修修补补”的事儿,同时,我需要放松、调整和休息,就这两年,我活得确实很累!

        这是我向好期望的结果,至于事业,我在学校成就大事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算是对我个人能力的一次考验和检验。但是,有时一个人的能力、品德、业绩等等这些,在特定时期、特殊背景下,你曾经做出的努力可能就被变得一分不值,你只有把这些所谓的功劳看成是你自己谋生的经历,把成就一件大事或一个重大项目就当作你做事的一个舞台,你的心才会平静如水。现在回头看,在我参与其中的大专申办这项重大项目圆满收宫不久,我悄然意识到我的仕途将被地划上句号。

        非常遗憾,筹备办公室是临时性的,但同志们所做出的贡献会是永恒的,将会影响着这所学校的今后走向。这几位同志中的大部分人和我一样,因种种原因逐渐离开了这所军校,但他们曾经所做出的贡献将永远被深埋在这所军校里,成为托起这所学校未来的一块块基石,尽管这些基石早已不被人们所看到,但他们不该也不会被历史所遗忘。他们因我召集而聚合在一起,相伴近两年,努力工作,成绩斐然,感情深厚。当我们离别这所学校时,曾有互勉:我们已经努力完成了应该完成的任务,现在有那么多人挤着来接班,这并非是一件坏事!

                                                                                                         2021年1月18日于宁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