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家宝藏》的一段评论看去
文/四页 图侵删
全国九大博物馆馆长坐镇,各种稀世珍宝逐一亮相,华丽的舞台与高科技深度融合,没想到严肃文化类节目能让我又燃又泪,然而在评论里,我看到这样的言语,点赞数中能看出还颇受支持:
历史文化可以很燃“国家重宝,岂是这些戏子就能随便染指的,为何要用非专业的明星来衬托,这是典型的对国家文物的不尊重。”
我是真的没想到观众的攻击角度这么刁钻,也没想到这种话语还引起了相当人数的共鸣。首先来分析一下,“戏子”这个词从基调上就已经带有轻视之意,俨然把职业分成“上、下九流”。“指染”本意插手某件事获取本不应当得到的利益,明星恐怕也不能从文物中获益。“非专业的明星”意思是演员只能去做表演?想看专业的话,《国家宝藏》有记录片。“对国家文物不尊重”意思是请演员就会破坏文物的纯净、玷污历史的内涵?乍一看,这些观众好像是国家宝藏的“忠实”守护者,他们不想让他们看不上的人沾染一丁点儿文物的气息,他们对国家宝藏怀有“最崇高的敬意”,力图“维护”文物的纯净和圣洁。
我分不清他们是否拥有善良的本意,去维护国家宝藏不受侵害。但是他们以极其狭隘陈旧的观点严重曲解了这个节目的初衷和内涵,选择不当的表达方式伤害了一定群体的情感,也破坏了全社会重拾文化自信的和尊重历史的凝聚力。
我们不去评判现代社会的演员内核与价值,就单从第一期节目中李晨、王凯、梁家辉这三人来分析。这三人业务能力过硬、口碑良好,李晨阳光、亲和,王凯扎实、稳健,梁家辉成熟、含蓄,他们都以积极向上的形象展现于观众,是深受观众喜爱的演员。他们与节目内容还有一定契合,李晨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骑车半小时到故宫,梁家辉为香港人,与最后的台湾故事还涉及到文化归属,可见节目组在选人上是有一定讲究的。
演员的底蕴和素养是基本要求那究竟是什么激起这群观众的愤怒?恐怕不是单指这三个演员,他们认为“严肃的文化节目”和“明星”是水火不容的,是自相矛盾的。严肃的文化节目就不应该蹭热度,不应该请明星,不应该“低俗”。他们认为请明星是本末倒置,娱乐性会压倒文化性,噱头和热点会蚕食节目本身的内涵。
这肯定是有失偏颇的,无论是明星演员还是其他职业的人,他们都是中国人,职业不分高低,热爱祖国更不分你我贵贱。这种弘扬中华文化,展现精品国粹,振奋世人的节目,只要能够传递出真正的文化自信,那就是一个好的讲述人,一个好的文化宝藏守护者和见证人。况且明星自带光环和号召力,能够让此类“严肃文化节目”更普及,得到更多曝光,这也是传统优秀文化与现代社会结合取得高曝光的有效“捷径”,不失为一种符合时代的传播渠道。
当然他们担忧是有缘由的,有些明星被当下所谓的“颜值”捧起,本身业务水平欠佳,狂热的粉丝效应会产生巨大流量,加之一些节目在利益面前在追逐恐后,二者结合,自然肆意消费底线,华丽而失心的狂欢下包裹的只有残缺畸形的表演。
我注意到评论和弹幕中提高最多的就是“气质和底蕴”。大部分观众是喜欢明星助阵这一形式的,但是他们感性又不失理智,要求演员要和节目有一定气质和素养上的契合。让我意想不到的是梁家辉,他以一口不太标准的港普讲述了司马光的故事,出奇的是观众对于他不标准的普通话给予极大的忍耐,究其原因,还是因为梁家辉表现出社会沉淀下深厚的涵养和温雅的气质,他睿智的交流和深刻的话语赢得了观众的信任和尊重,他给予观众带入感和沉浸的高峰体验,观众则回应他“就该请梁家辉这样的演员来”。
节目里我注意到还用了“画风”“农家乐的审美”“你家里人知道吗”这种网络热词,效果颇佳,恰到好处,也不显尴尬,增添了亲和力和普及性,更容易与年轻观众达成共识。传统优秀文化不能一直保持阳春白雪,曲高和寡不利于文化的传播,但也不能下里巴人,沦为娱乐低俗的附属品,被无底限消遣。因此对于高冷的文化节目来说,这种方式是一条适合国情的好路线。
千里江山图一瞥从《见字如面》到《朗读者》再到《国家宝藏》,我们明显可以看出明星助力的作用。文化是需要传承的,下一代年轻人是否扛得起目前看来不需要担心,担心的是他们愿不愿意扛!这期节目中张国立老师问矿石变成染料的手艺有继承吗,仇先生说起先没有,后来硬拉着儿女学。传统技艺都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文化的传承是需要令人担忧的。
我们有五千年文化,凭什么不自信呢?西方文化的输出是外在,中华文化自己也要根据时代调整适合的传播方式。多点这样的节目,我们要做好的是守护传承历史,才能更坚定迈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