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少年的你》影评——我们的少年如何长大

2019-11-08  本文已影响0人  孟享

一位朋友看了《少年的你》这部电影,在群里发了一个影评链接,激发了我去看这部电影的热望。于是乎,第一次一个人看了一场电影。

不愧是呼声如此之高的现象级电影,确实非常地耐人寻味,值得一看二看。

周冬雨带着清晰雀斑的mini脸,娇俏的短发,固执的表情,易烊千玺(他干嘛的?不知道,名字为什么又觉得熟悉?)一张总是伤痕累累而俊俏的脸,时而是斗狠无畏的,时而是迷茫犹豫的,时而是年少明朗的。男女主角在高考重压、校园霸凌、混迹社会底层的背景下展开了一段少年与少年、少年与成年人之间撕心裂肺、直击生死的情感历程。

这是一部爱情片吗?啊,个人认为完全不是。因为我个人所看到的,电影中着力渲染的,不是爱情,而是下面这些:

一、校园霸凌

《少年的你》(Better Days)是一部讲述校园霸凌题材的电影,单就这个题材的选择,在校园霸凌这个范围内进行艺术的加工和呈现,已经是一份社会担当了。

在观影的过程中,有两位结伴的年轻母亲坐在我旁边,我多次听到坐在我左手边的这位女士感慨:校园霸凌真有这么恐怖吗?这太可怕了。说实话,电影中一些孩子把另外的孩子往死里打的画面确实很残暴,让我也觉得有些夸张。尤其是这部电影别出心裁地塑造了魏莱这个女生霸王,让人尤其觉得不可思议。我猜想,确实大部分高中生不会有这些可怕的亲身经历,但是,确实现实生活中有极少数人在经历这样的事情,确实也有不少的人也在经历不同程度的霸凌,只是情节没有这么严重。

电影以夸张的手法让绝大部分对校园霸凌没有什么概念的成年人了解社会的真实一面:在少年的世界里,确实有这么可怕的事情发生;因此,我们要重视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在这一点上,我感到自己是被教育了。感恩导演曾国祥上的这一课。

二、保护

“保护”,是这个电影的一个情节发展主线。陈念在遭到霸凌之后,因为对成年人的不信任和失望,选择了寻求小北的保护;而小北,不负所托,说出了“你保护世界,我保护你”这样的青春誓言。


保护.png

当陈念失手把魏莱推下台阶摔死后,面临需要承担的刑事责任,仍然是小北以一颗少年的赤诚之心“保护”着陈念,让她可以去高考,走她自己一直想走的路。

在电影的片头和片尾也分别用字幕呈现国内对未成年人保护的相关社会常识和法律法规。

三、长大

少年,如早晨七八点钟的太阳;少年,是祖国的春天;少年,是家庭欣欣向荣的景象;少年,如雨后的树苗昂扬向上......少年这个词和它所象征的,在我们的常识中,都是无比美好和充满希望的,就像阳光洒在田野,又像风儿吹过树梢。然而,影评像我们展示了少年的另一面的真实生活:浮夸的高考、不靠谱的父母、校园冲突、霸凌、自责、无助、性......

青春期,这是一个充满张力的阶段,情绪高涨,充满力量,然而,正如影片中就连目标明确、遇事坚强的女主角也发出这样的呐喊——“没有人告诉我们如何长大”。然而,每一位少年都必然经历这个阶段长大。他们要怎样长大?

影片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青年警察郑易。在观影结束的时候,我认为他是男1.01号了。这个站在少年和成人世界中间的,因为长大而开始变得爱睡觉的警察(他说:我十多岁的时候不喜欢睡觉,老师们让我去当警察或者医生,因为他们经常熬夜,可现在成为了警察,却总想着睡觉,因为睡觉可以不看见不想看见的人和事。),最终“保护”了陈念的一颗“真心”,是他,让一切看起来尚有希望,以至于这个电影配得上“Better Days”这个英文名儿。

在“长大”这个主题的两次直接点题中,都是警察郑易在工作:第一次是陈念和他在车里——

陈念对郑易说:“总是说长大以后,是可是没有人告诉我们怎样长大。”
郑易说:“长大就像跳水,闭上眼睛,往水里跳,什么都别想。我们都这么长大的。”
陈念说:“我妈说,当大人有一点好,就是记性会特别差。什么事都别担心,都会忘了。”(这一句为后面陈念和小北的合谋埋下了伏笔。)
郑易说:“你是不是对我很失望啊。我也很失望。”

这一段对话背后是直击心灵的拷问:高考之后少年们就自然地长大了吗?高考就是成长吗?少年们该如何长大,这个问题谁在负责回答,是学校吗,是家庭吗?在这里埋下了一个伏笔,一个关于成长的“失望”的伏笔。

然而,在影片的最后10分钟,警察郑易回答了这个问题——

在郑易的帮助下,他们终于打破了魏莱带给他们的痛苦。在狱车里,陈念笑着对小北说:“我以前害怕长大,现在只有一点点怕了。”

小北也笑着回答:“我以前有一点点怕,现在我一点也不怕了。”

这一段的画面非常地精心,阳光从狱车的窗子照了进来,在他们俩的脸上映出一道道的光,一道道的光在他们脸上眼眶所在的位置移动、跳跃,他们放松地微笑。他们从少年的真,一步一步地走向了更大的、更有力量的真。他们在真正地长大!

长大,一个永恒的主题。

在长大的过程中,几乎所有的人都带着困惑,区别只是是否意识到而已。那么,我们的少年该如何长大呢?这是一个非常深而重的话题,影片的前90%都在提出这个问题,然后用最后10分钟左右的时间回答了这个问题。在我看来,这个电影的sweet point就在于此——少年的成长,需要成人们和少年们都守住一份真。

四、守护这份真

守护这份真——是我心中这部电影的主旨。

整部电影,最精彩的部分,我认为是最后分两间房分别审讯陈念和小北的那一段,几位警官用非常专业的方法试图撕开陈念和小北的攻守同盟,然而,小北以少年的真、少年的赤子之心,没有掉进成年人的信任陷阱之中,陈念也因为一份“我相信你”的信念,而没有被击溃防线,守住了自己坚强的意志。这一段,是陈念的自私吗,是陈念的贪生怕死吗?也许有人会这样认为,但是,我不这么看,我更多地感觉到的是,一份少年之誓的“真气”让他们在成年人的审案“技巧”面前,牢牢地在一起,以至于牢不可破。

这一段电影中有非常感人的交代,当警官们实在敲不开两位少年的嘴之后在办公室谈及,有这样一段对话:

同事:但没有任何一个人会为另一个人,扛上强奸和杀人的罪名。
郑易:我和你不会,但他们还是少年。

是啊,是啊,是啊,这就是少年的本真,你可以说是固执,你可以说是傻蛋,但是,你不能不说,这就是少年的赤诚,少年的真身!

然而,少年眼前的真,建立在远离事实真相基础上的那股子赤诚,在长长的岁月之河中,会带出什么,会转化成什么,在某种意义上是怎样的生命不可承受之轻,这些,就不是两位少年所能想像或知晓的。然而,年轻的警察郑易知道!他在审讯室用成年人的技巧没有攻破的的陈念的意志之防线,最终在生死的课题面前崩溃了。当陈念被谎告小北已被判处死刑后,她彻底地失控了。可见,原本她准备救赎的,是两个人的未来,当她以为她的未来再没有小北时,当她发现如果丢失这份更大的“真”而只能保护她自己一个人时,她彻底地崩溃了!

电影有一个非常漂亮的结局。陈念最终还是自首了,解放了自己;最终成为可以保护自己的学生的英语老师,在她的身后,小北依然在保护她。

这一切美好的样子,Better Days,都因为这个最帅警察郑易对真相、真心的一份真!

看到电影的结局时,我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中间多次捂脸流泪,为那份少年成长之不易。在影片的最后10分钟,当最帅警察郑易使了成年人的诈而在少年与成年人之间劈开了一条“通道”(郑易的扮演者尹昉在网络上有这样一句自己对角色的理解:“成人的正义深思熟虑,少年的正义亦无妨,两者之间好像是缺少一个通道去彼此理解”),这让我不禁得抹干眼泪一个人傻傻地笑了:太好了!这就是Better Days最好的样子!——成长吧,少年,我们成年人用成年人的方法,在守护这份“真”!从少年之真向成年之真成长吧,成年之真里有技巧、有诈、有假,然而在这真真假假之中,我们真心守护的,是这一份大写的真!

影片漂亮的结局、用心至诚的隐喻,让我在看完电影返回的路上,有一种说不出的感慨。想到了幸福双翼家学的成人期的“从心所欲而不逾矩”,想到了《红楼梦》中的“假到真时真亦假,真作假时假亦真”,想到了守护传统文化之“真、善、美”......

五、家庭教育

因为身边圈子里朋友都开始重视家庭教育,事实上,个人认为家庭教育也是影响孩子成长最重要的因素,没有之一;因此,也有很多人从这个电影中管窥家庭教育。

在我看来,家庭教育这件事,本质上是身为父母的成年人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的事情。

陈念的父亲在影片里完全没有被提及,母亲为了生计,也做着带点坑蒙拐骗意思的生意,以至于债主上门,这样的情况下,就别指望母亲来保护陈念了,而陈念心心念念想的是:我考上北京的大学了,妈妈就可以安顿下来了。

小北的父母,小北和陈念谈及过,谈的时候是眼泪划过脸庞,小北是被父母忽视以至于抛弃的孩子。

魏莱的父母,母亲和父亲在影片中都露过脸,要不是魏莱干出这么出格的事情,估计很多人不会认为她的父母有多大的问题。而这恰恰是最大的家庭教育的问题:真假不分、是非不明、虚假伪善,在此基础上着力培养出来的,不是人才,而可能是祸害!

这是一部讲述少年之痛的电影,而真正直击的是成年人的麻木、孱弱、无知、伪善!

这是一部令人压抑的影片吗?我观影之后的感受是,Absolutely not,电影十分精彩。不过个人感觉,也仿佛有可商榷之处。

六、两点商榷

其一是整个电影的基点,所有的情节的合理化都有一个基点:陈念要通过考大学来改变她和母亲的命运,小北没有机会读书,因此什么都不会,只能打砸抢。个人觉得这个剧情展开的基点,有些落后于时代了。当今时代,很多人已经意识到了,考大学不是唯一的出路。如果整个电影还是建基于“孩子不考大学就没有出路”这个观点,我个人觉得整体格局上有些落后了。还有就是魏莱带一伙人最后一次霸凌陈念时,楼上的居民实在忍不住了说了句“打什么打,我报警了。”我们广大的市民真的已经冷漠到如此地步了吗,只是在一场无耻之至的校园霸凌到尾声时才出来弱弱地干预一下吗?

就算电影是艺术,我想这短短2小时的艺术表达,集中在霸凌、未成年人保护、守住人格人性之真这几个方面来以夸张手法冲击人的心灵,已经足够了。在此之外的其他方面,还是与社会当前现状更贴近的好。不然,观众这小心脏,真的受不了啊。冲击的方面太多了,让人有一些不真实感。

其二是对高考场景的呈现,也有些夸张了吧。我刚刚经历了女儿的高考,根据我自己的观察和亲身体验,高考的巨幅条幅、老师煽情的助考表演、考完后校园中如雪花般飘散的书页,都太夸张了;事实上,大部分的高考校园是安静庄严的,学生们是静默沉着的,老师们是稳健平和的,中国人的激情都在心中饱含和激荡,像疯子一样的夸张表现只是极少部分,并不具有代表性。

同样的,高考的话题,也并不是本影片的主旨,高考这个巨大价值的话题,在这部影片中只是故事发生发展的背景,因此,我个人并不认为在高考这件事上进行夸张是加分,也许会加票房,但是影片本身的质量上,是要减分的。原因有二:一是分散了影片的主旨,二是没有经过充分地周祥地编剧而夸张地让高考变得如此滑稽和浮夸,不会造成人们对高考的误解吗?真实的高考的那份“真”,是不是又丢掉了?!

以上,是看了《少年的你》之后的所感所思。电影让我在“少年之真”的语境下,再次去感悟“真”的力量和美,而这一切的代言人,是影片中的“警察郑易”,再次点名点赞,他在两位少年和老一辈警察和成年人中间起承转结,让人唏嘘中充满了希望。保有真心、真情、真相。

于是,Better Days 是充满希望的。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