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回不去的地方
我出生在一个很小的县城,小城虽小,却住着许多善良的人们。
每到初夏,田地里会盛开着粉色的荷花,一片片,很美。等到暑假的时候,许多小孩子就会拿着塑料篓子去荷塘的主人家称莲子,然后抓一把,放在平滑而倾斜的木板上,用划刀一个个的划开,剥壳,去皮,揉面,用凉水泡泡,顶芯,这样就算完成一道完整的程序,拎回主人家便可收获一笔零花钱。
他们都说,小城的人有着精明的经商头脑,渐渐地,跑到大城市谋求出路的家乡人富裕起来,小城却始终没有真正发展起来,反而物价房价被抬高了不少。平日里的生活是一种舒缓平静的味道,假日里的小城显得喧哗热闹不已。
我快有两年没有回到我的家乡。每一次回去,都显得匆匆,但始终喜欢做的事情,就是坐着小城的三轮车,类似泰国的“突突车”,吹着河风,绕着小城中心转转,每一个变化都显得惊喜,小城变得井然有序,随处可见的红绿灯;楼房变得高了,风格也变得多样化;娱乐场所也多了,咖啡馆,电影院…...
我喜欢小城的味道,似乎所有人都认识所有人,哪怕不认识,也能从千丝万缕的关系里扯出点亲切。小城里没有秘密,两个年轻人试着努力隐藏彼此的爱慕,却总会遭遇熟人的“窥探”,然后就一传十,十传百。你的欢乐与烦恼,都会有人与你分享,是的,你很容易在家乡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存在感。
生在小城,长在小城,我与小城共处了十八年的岁月,我与它生息相通过,肌肤相亲过,我对它太过于熟悉。哪怕它曾经多么脏乱不堪,哪怕它现在多么浮华辉煌,它始终是我的家乡。
我想,所有人都和我一样,在离开家乡了之后,才发觉什么是自己的家乡。我去了离家乡四个多小时车程的城市上大学,我去了北京北漂,而后我又去了广州,最后,我又来到安徽的一座城市定居。
城市的大,衬托着家乡的小;城市的丰富,衬托着家乡的贫乏;而城市的繁忙,又对比着家乡的悠闲;城市的淡漠与错综复杂,对比着家乡的热情与淳朴简单…...当我置身在繁华都市的街道里,我对家乡的那种依赖和归属感愈发的强烈。因为,我始终感受不到都市的气质。我们都是诺大都市里匆匆的过客,无法贴近城市,然后想当然地变身为那里的“主人”。
时间过去近十年之久,这十年里,我回家乡的次数屈指可数,我想,我离家乡越来越远了。总是一次又一次匆匆归来,又匆匆的离去,一点点贴近曾经的生活,又一点点被陌生感吞噬。我不想多加描述这种思绪,或许有一个词可以概括——“乡愁”。
乡愁,是一种含着无奈和沧桑的情怀。我不知道是什么酿成了“乡愁”?
是时间吗?曾经的我多么想逃离那平淡无光的生活,向往大城市的美妙,然后当我站在那片曾经向往的土地时,我心中的惊喜并未如愿以偿,反倒有一些紧张和害怕。
是时代的趋势吗?多少人背井离乡,去大城市追求大梦想,然后求得一席之地,在压力巨大生存沉重下,人们开始返璞归真,怀念曾经的田园生活。
其实,一切都是自主的选择。没有谁逼着谁一定要去大城市,那个让许多人满怀期望、心存念想又深恶痛绝的大城市,所有的灯红酒绿、纸醉金迷,一切的一切,皆是“我愿意”。
我愿意租住着阴冷不通风的地下室,我愿意每天只吃两顿饭,我愿意每天坐着拥堵不堪的地铁公交去上班,我愿意每天加班到深夜,我愿意过这种入不敷出的生活,皆因所有的这些困难终有一天回变成希望。因为大多数的我们,仗着年少气盛。我觉得我有足够的勇气和精力去打败生活中的荆棘,是的, 家乡完完全全容不下我们,我们所学的知识,所见的世面在小城不足以让我们发挥得淋漓尽致,就这样,凭着一份不甘心得拼劲,与世界硬碰硬,摒弃掉家乡的安稳,熬过日复一日的曾经从来不曾有过的苦痛生活。
在大城市呆得越久,会觉得越来越回不去那个叫“家乡”的地方。因为,你已经变了。你已经完成适应和接受城市里的那套生存法则,不再完完全全属于家乡的那份安定,早已沉浸在剧烈而凶猛的奋斗里。
逢年回到家乡,你需要花去一两天去适应松懈下来的头弦,完全放空下来,也许会主动拨打起那电话簿里仅存的几个号码,三五好友,聚在大排档,喝酒吃菜。那一刻,你会觉得很放松很欢愉。这样的聚餐持续四五天以后,你仍然觉得舒适无比。半个月后,你开始觉得无聊,你会想离开,回到你的大城市。也许长时间的松懈让你感到恐慌,已经太久没有这样过了,没有工作没有压力的生活让人觉得是在虚度和浪费生命。你开始想念大城市的拥挤繁杂,你想念平日里的突发与纷争,你想念那个鲜活刺激的世界。
原本你以为你只是一个离家出走的孩子,想回家了,随时可以回家。而残酷的现实却是:家,在你决定转身离开的那一瞬间,你已经永远无法抵达。
在物非人非的小城里,渐行渐远的我们,口中的怀念,只能算是一种道不明言不尽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