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对话本质,掌握沟通技巧——臻真读写社第二次共度记录

2020-04-23  本文已影响0人  岚漪郝声音

共读时间:2020年4月21日
共读地点:臻真读写社微信群
共读内容:《关键对话》第四章
共读主持:王晓娟
共读整理:郝胜英
共读人员:王晓娟 张皇荣 王媛    刘树梅 张秀丽 赵永哲 付慧娟 赵建丽 冯一飞 郝胜英 王建梅 李华蓥

本次共读主要围绕两部分内容展开:第一次共读后应用和研读《关键对话》第四章内容。

第一次共读后应用

王晓娟老师提出问题,让大家先说说上次共度后应用的情况如何?怎么用的?是否顺利?

首先张皇荣分享自己的实战情况

张皇荣:我怎么总觉得读书和使用是两层皮。

王晓娟:说一说你的经历,我们来帮你分析一下问题在哪里。

张皇荣:读书是读书,遇到问题时还是由着性子来,不能把学到的应用过来,或者我是不是根本就没有学到呢。

王晓娟:要试着用,也要思考,自己在用的过程中,到哪里是没办法进行下去了。

张皇荣:比如说今天早上和孩子关于运动的对话,我觉得就是无言以对。最后只能用自己的威信来压了。

王晓娟:说来听听。

张皇荣:在吃早餐前我让她做做运动,她就简单做了几下,我让她继续做完,不能半途而废,她说剩下的动作昨晚她已经做过了,早上不想重复了。我说昨晚的是昨天的运动,现在做的是今天的运动,然后她说还有几分钟就上课了,是我,在耽误她的时间。接下来,我就保持沉默了,不知道该怎么来回复她,但自己心里很不爽

王晓娟:目标是什么?孩子为什么要做运动?为什么一定要按你的话来做?事先是否有约定和规则?

针对王晓娟老师的问题,其他人也陆续地加入了关于家庭教育中爱与规则问题的讨论。

王媛:和孩子说话,有时候真的是斗智斗勇。如果和孩子约定好了,可他却还是不想执行当初的约定,而且会说还不如不用答应呢,这怎么办?

王晓娟:是答应还是约定?这是两回事?约定可以改变不是不能变,但是不能朝令夕改,改变之前要按照原有的约定进行。

王媛:嗯,孩子应该是不知道约定和答应的区别,在不想执行时会说不答应了。

冯一飞: 左手爱右手规则。

王晓娟:规则性的问题,那就是家长做决定,这是边界和规则的问题,必须提前跟孩子说清楚,作为监护人你有义务也有责任。

王媛:有时候人家就是不执行,一般都会执行,尽管他会这么说。

张黄荣:如何将爱与规则并存使用?

王建梅:在爱中谈规则,要注意情绪。

冯一飞:有原则的爱才是真爱。

王晓娟:规则是提前制定好的,或者作为监护人应该把握的。爱是要符合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孩子。

王建梅:难,我这当妈的往往没有规则。

冯一飞:别让爱成为负担,成为束缚孩子成长的枷锁。

王晓娟:没有规则就是无法与孩子良好沟通的最大障碍。也许在孩子小的时候,还可以利用家长的权威,但孩子长大之后就后失控 。

王晓娟:沟通——对话——走进对方——才有可能构建良好的关系。

刘树梅:孩子最反感家庭规则。

王晓娟:家庭规则是什么?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孩子是喜欢有规则的自由,是成人最先打破了孩子的规则。

张皇荣:我觉得爱和规则很难拿捏的准。

王晓娟:难在哪里?

张皇荣:和平的时候那真是母慈子孝,一旦遇到问题,总是惯用家长的威严来镇压孩子。

王晓娟:为什么遇到问题就会用威严镇压,为什么管用?

张黄荣:我觉得是孩子小怕我,再大点估计就不管用了。

王媛:镇压其实是暂时的,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王晓娟:怎么办?

王建梅:气蒙了,不知该说什么。没耐心了,威严直接管用。只是埋下了怨。

王晓娟:这就是沟通的艺术。任何时候都不晚,只是难度不同了。大多时候控制大家的是:大家的“习得性无助”的思维。

张皇荣:我觉得我对孩子没有任何艺术可言,只是本能的当母亲。

王晓娟:所以就需要不断学习。

张黄荣:可是总不能学以至用。

王晓娟:注意这句话背后是什么思维模式在主导?

其他老师也提出各自的一些问题:

郝胜英:是情绪激烈,沉默一下,自己就想通了,这种属于关键对话吗?
王晓娟:属于,想通之后呢,有没有继续进行对话?
郝胜英:没有,自己想通了,可以理解对方,或者想通了自己是错的,或者这没必要争执。
王晓娟:没必要争执,就是逃避,应该要继续进行对话,把各自的观点分享出来。

刘树梅:营造营造共享观点库,对方却说互补型更好。
王晓娟:举个例子。
刘树梅:上网课好不好?一方:很好,不用接送孩子。另一方:不好,长期辅导孩子。
王晓娟:这都是从各自利益而来的,根本没有从孩子的角度来考虑,如果孩子听到这样的话会很伤心的。

张秀丽:压力应对如果是逃避型的,该怎样克服和改变?
冯一飞:觉察自我。
王晓娟:掌握沟通工具是根本,其次必须去实践,否则只是读了一些文字而已罢了。

王媛:退一步海阔天空,是不是也属于逃避型?
冯一飞:不是。
王晓娟:不完全是。

最后针对大家的问题王晓娟老师进行总结:刚刚讨论之后,我发现了,我们最主要的问题就是不能坚持应用与反思。作为家长榜样的作用非常重要,尤其是规则的执行。大家天天坚持打卡的没有,写出自己应用困惑的也没有,我们作为教师最明白学以致用,可是我们做不到。那么我们作为家长,规则的执行,以及沟通的方式的应用都只是在“假学习”。我们如何给孩子一个好的榜样呢?如果我们的行为无法说服孩子,那么我们的语言就更苍白无力。

安慧丽老师补充道:从不知道“关键对话”,到我们现在的“对话”意识的存在,我们的思维已经开始改变。做起来难,坚持做更难。万事都是这样。就像晓娟说的,我们缺少“实践和反思”,我们应该重视这个问题,继续从改变自己开始。

反思:我们觉得最大的问题是“教育孩子”,事实上我们就是那个不容易“被教育的孩子”,反思自己,展开学习,刻不容缓。

探讨《关键对话》第四章

王晓娟老师引导大家先就第四五章内容主要讲了什么进行发言谈论,大家基本都能理解———创设安全的对话氛围—构建共享观点库。后抛出今天主要谈论问题:如何创设安全的气氛?大家开始热烈讨论。

安慧丽:观察自己的,对方的信号,做出应对,通过消除误解,共同目的,互相尊重等保证安全。

刘树梅:学会做个机警的自我监控器。

王晓娟老师继续引导大家具体步骤应该如何?第一步该如何?

刘树梅:留意对话气氛,安全问题。

安慧丽:观察对话内容和对话气氛。

王媛:对方的语气,对方的表情,以及所处的环境。

郝胜英:观察自己是否在对话中,对方是否表现出沉默或暴力。

刘树梅:观察自己的错误应对方式在什么情况下出现?

赵永哲:观察对话内容和氛围,保证对话的安全。

王晓娟老师总结:第一步应该是要识别是否进入关键对话(即对话本身)。判断信号合和应对措施见下图,安慧丽老师总结。


王晓娟老师继续引导大家进行第二步观察自己和对方(即表现出沉默和对抗两种反应)。继续进行讨论。

李华蓥:观察对方的情绪,观察对方的表情声音。

王晓娟:那么我们从书上来看看沉默的形式有哪些?大家会用哪些?

安慧丽:书中沉默的三种形式是掩饰,逃避,畏缩

张黄荣:常用冷嘲热讽,甜言蜜语,字斟句酌来掩饰。

大家纷纷表示自己在生活中常会逃避。

王晓娟老师总结并鼓励大家:我们看书上的例子可能感受会更深。所以当我们读到这些例子之后,我们就应该去生活中觉察,我们每天都用了哪一种。这样才能不断地改善。我们的沟通模式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三十年甚至四十年沉淀下来的,有时候我们分不清是我们自己还是我们的思维模式在作怪。

王晓娟:进行下一个言语暴力,贴标签,控制,攻击。这些大家有使用过吗?或是经常使用吗?

大家展开讨论,都表示用过,有的甚至经常用。

王晓娟老师总结:这些是我们识别对方是否进入沉默和暴力状态的六个具体方法,也是识别我们是否进入沉默和暴力的方法。当这六个行为出现是对话氛围就一定不安全了。所以观察的是什么?观察的是对话如何进入不安全的气氛的?除去刚刚安老师提到的,这是非常重要的两大点,六个行为。

王晓娟老师抛出今天的第二个重要问题:为什么我们读了关键对话却用不好呢?

王媛:平时反思不够。

李华蓥:能在那一刻及时的看出对方的变化,或者看出变化之后,不愿改变自己,以达到效果,希望对方先低头。

张黄荣:还是没有把书读到心里去。

王媛:太在乎自己的感受。

王晓娟老师指出:因为我们缺乏自我监控的能力,我们总是把自己大脑中的观点与人等同,我们不能把观点与自我分离,所以没有办法去觉察自我。每一次对话过程中和结束之后都要不断地问自己我的目标达到了吗?这里有一个词,叫“自我监控器”

王晓娟老师抛出第三个问题:如何构建一个“自我监控器”?

安慧丽:刻意练习,形成习惯。

张黄荣:刻意制造关键对话场景模拟练习。

李华蓥:设想一下继续下去会出现怎样的结果,而这个结果是否是自己想要的。及时的阻止自己。

王晓娟老师指出,论对话中提到的:悬置思维假定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悬置思维假定:就是要把自己的观点要“悬置思维假定”让自己作为第三者去冷静地分析,这个观点从哪里来,为何会出现这样的观点,这样的情绪。)樊登读书会的一本书中提到:你可以把自己看成一只苍蝇,旁观自己与对方的谈话。也就是在对话中既要做到参与不逃避,还要做到抽离自我。

编者说明:开始记录的时候是计划把一些对话进行整合,但在整理时看到王晓娟老师引导张皇蓉老师叙述自己案例的过程,发现这就是一个完美的对话,所以忍不住按照原话记录了下来。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