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而》文章结构
学而篇全文如下:
作者:佚名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按照我们现在人们的思维方式,要说一件事情,首先要说明我要说说什么事情(本体),为什么要说这个事情(用),这个事情怎么去做,做好做坏有什么标准?比如说我们来介绍“考驾照”这件事情,先要说一下:驾照是容许上路的凭证,而且是相关部门颁发的,那么接下来就可以介绍为什么要考驾照,意义何在,我自己学会,自己开不就行李;然后再介绍怎么考,报名,科目一,科目二,等等;再介绍科目一90分能过,科目二什么水平能过等等,最后介绍有了这个驾照怎么用,扣分了什么的!
那我我们也按照这个逻辑来理解学而全篇(仅仅代表个人看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似乎是全文的核心,全文所有语句都是在诠释这句话,最后的目的就是让你理解这句话,认可这句话,并按照这句话去做,就是我下定决心要让你相信。
前面文章已经说了所学的东西,通俗讲就是为人处世,孔夫子是叫我们怎么样为人处世的,所谓盗亦有道,乞丐有乞丐的行为特征,公务员有公务员的特征,当官的有当官的特征,每种人都能从中找出自己的那个点,并要学习。比如说我是学生,那么在学校这个环境中,我就应该认真学习,尊重老师,德智体全面发展。这个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就比较难,大家都有这样的经历,当我看到某个让自己的感动的,触动自己心灵的电影片段,故事片段吗,小说片段,就下定决心,从今天开始我要好好学习,锻炼身体,多读书等等,可是睡一觉起来就都忘记了:算了,反正怎么过都是一天,难为自己做什么!!
那么《学而》接下来就是解决这件事情,她告诉你,学习为人处世,并不断的提醒自己应该是心中喜悦的。而且她要告诉你,你应该不是孤单的,当你学进去了后,你会发现,原来这扇大门里面有一群这样的人,境界的提升可谓是遥远的距离,《学而》要告诉我们,当你走进这样的群体,你应该是非常激动的,喜悦表现在外表。最后一句,所谓高处不胜寒,当你达到某一个境界后,发现周围再没有人能和你知心交谈,你却也不恼怒,这估计就是君子了。
学而全篇就是在告诉你学什么,为什么学,怎么学,学了有什么用,用什么态度学,学了不被人了解怎么办?
学什么
学什么,先要明白,什么是有学问的人,孔子是有学问的人吧,应该是处于高处不胜寒的境界,说一孔夫子必须不断收学生,以便有人能继承他的事项。
那么孔子是有学问的人的表现是什么呢?
“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这四点估计是常人难以实现的,那么就要说明一下入门的标准了,A驾照考不了,我考个C本,自己开,应该没有问题吧,所以就有: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能做到这几点,就算没有学习,那也是有学问的人,紧接着孔子应该对这个表象,升华做总结: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孔夫子说这就是学问,并对什么是孝做了解释: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孔子弟子对这句话进一步解释: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孔子也对这句话有一句精辟的反面论述,或者说好、孔子反面论述在前,弟子正面解释在后: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为什么学,学了有什么用
这两点放在一起说是因为,没用的东西孔子也不会说服别人去学,也不会有人去拜你为师。
文中说,学习了为人处世,并不断掌握,就会高兴,高兴的事情,大家肯定愿意学,拿返回来,为什么学了这些就会高兴?孔子是从较高的层面上解释这个问题的: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有了这些学问,就能过治理好千乘之国,也就是现在下马的那些个打老虎,是没有认真学习这些的,总是失信于民,滥用财政,就不会感受到快乐。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这句话应该是解释孔子的话,各家有各家的解释,估计也没有谁对谁错。按照现在的理解,民德归厚肯定是目的,那么前半句就是实现这个目的的方法,如果是解释孔子的这句话,那么“慎终追远”和“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有关。那么我们想,要想让大部分老、老百姓都有道德,都自然敦厚,必须要“仁政”这也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仁政就要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那么慎终追远的意义可能就是实现“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的一种态度或者方法,那么在这点上,我比较赞同南怀瑾先生的看法,这句话也是对领导人的要求,要求有远虑,要求做事情考虑后果,有因必有果,也就是说,如果你不考虑后果,滥用职权,失信于民,不作为,胡作为,老百姓肯定不会民德归厚,就会造反。
孔子弟子从较低的层面解释这个问题: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这两句话是相辅相成的,后一句,告诉我们要有信,要恭敬,就会远离耻辱,不会犯错误,更不会众叛亲离,就会被别人尊敬,前一句来解释“信”和“恭敬”的标准是以礼为标准的,礼又以和为贵,但是也不能盲目和谐,要有礼有节。
那么这样说来,如果我们这样做了,就会很好的处理好自己这个阶段的事情,就会家庭和睦,事业顺通,就会被人尊敬,这样说,我是要好好去学习的!
怎么样学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孔子应该是这样解释的,要好学,不要追求物质生活,不追求享受,做事机敏,言行谨慎,并向有学问的人靠近,那么这个人就是好学,会学。没有毛病,我们只需要谨记并学习这句话就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对这句话应该是做了具体解释。
学要以什么样的态度,或者说学了以后要是什么样的状态
这点我认为是比较重要的,是不是学了高级武功,就老子天下第一。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孔子告诉你,别浪,狼了就会摔得很疼,即便我是孔子,我也得向两个小孩子学习。即便有了学问,也要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最后一句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用来解释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来解释战场上的情况,比较明白,别人不了解你,你在暗处,你不了解别人,你在明,别人在暗,情况地位显而易见,所以说,别人不知道,不了解知己,那是他们没有越过这个大门,但是自己绝对不能走出去这扇门。
学习,就是修行,学到位了,就会有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