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花钱比如何挣钱更能看出一个人的品位高下
挣钱是个技术活,花钱更是。
通过花钱,一个人可以看清楚自己的价值取向,看见自己的思考方式,也更能理解金钱的工具价值、资本价值和欲望价值,从而能够更好地运用金钱和资本,去创造价值。
英国小说家查尔斯•狄更斯在小说《大卫•科波菲尔》中这样写道:“挣20英镑,花掉19.96英镑的人,留给他的是幸福;挣20英镑,花掉20.06英镑的人,留给他的是悲剧。”
一个是积累的过程,一个是消耗的过程,自然是不一样的。
花钱体现智慧,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能正确区分“投资”与“消费”。
著名的美国第一学府哈佛大学,第一堂经济学课,只教两个概念。其中一个概念就是,花钱要区分“投资”和“消费”两种行为。
多年前听到一个故事,最能说明以上理论:
A、B两人,都是某工厂的股东。后来工厂维系不下去,便结束经营了,两位股东分别得了36万元。3年后,他们都花掉了这36万元。但花钱的地方却不一样。
A购买了一套房,现在这套房子的市值是80万元。而B却购买了一辆轿车,如果B现在要出售这辆轿车,市值仅为10万元。
而且,A将房子出租,每年还会收到6万元的租金,5年下来,又积累了30万元。但B,虽然也努力赚钱,却没有什么节余,因为每年六万元的节余,都填补了养车的费用。
如此一算,8年前的36万元,一个已经增值到110万元,而另一个却只剩下10万元。为什么,同样的36万元,会产生如此大的差别?
重要的原因就是A和B两人花钱的智慧不同。
A花钱买房是“投资”行为——钱其实没有花出去,只是转移到了房子上,以后还是归自己。
而B花钱买车是“消费”行为——钱是花出去的,给了别人,并没有给自己创造额外的财富。
所以,“花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财富的多少。也正是这个原因,才出现了以下这句话:“学会花钱,穷人也可以变富人。”
投资可以看做是养鸡,鸡养得好了,就会又肥又壮,还可以下蛋,孵蛋可以获得小鸡,再循环往复。
消费可以看做是吃鸡肉或者吃鸡蛋。
投资失败的话,可以看作是鸡生病都死了,或者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一起摔坏了。
在不考虑鸡生病或者鸡蛋摔坏的情况下,可以买更多的鸡就是重中之重,那么作为普通人如何才能买更多的鸡呢?
如何花钱比如何挣钱更能看出一个人的品位高下我觉得离不开三个与钱相关的词:挣钱、花钱、管钱。
先说挣钱,无外乎两种套路:
1、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争取更好的单位或职位,从而获取让自己满意的薪酬。
2、找一份可以应付起来不那么累的兼职,让自己成为“多重身份”的人,收入来源增加了,整体收入自然就能增加。
再说管钱,为什么有些人在一些节日,比如光棍节、女生节、圣诞节等过后,总会有剁手的冲动,就是因为事前没有好好规划好这笔钱财,太多的冲动消费,对生活的影响无疑是很大的。
还有些贪图小便宜的人,总是被各种代金券、打折、抽奖等促销方式吸引,其实这些促销方式最终的目的都是让你从兜里大把地往外掏钱。请记住: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这样的消费无异于像喝酒一样,喝的时候开心,曲终人散后还得面对最真实的生活。
最后谈谈花钱,花钱等于挣钱吗?这个命题每个人的答案都不一样,但是我相信花好每一分钱,这是我们所有人都希望做到的,好钢用在刀刃上,甚至如果我们花出去一分钱,能收获十分钱甚至一百分钱,这才是我们真正花钱的意义。
如何花钱比如何挣钱更能看出一个人的品位高下小C特别愿意花钱构建人脉与技能。她经常花钱请有经验的老同事和比自己牛逼的人吃饭,让自己更加明确了解所在行业的情况和需要掌握的技能,于是她比其他同事少走了很多弯路,节约下来的时间都用来攻克自己薄弱的地方,几年之后成为了所在企业的高管。
小D特别愿意花钱提升自己的能力。除了上感兴趣的培训班以外,还坚持花钱买书学习,并且积极报名参加自己所在行业的论坛与峰会。于是有一次在某论坛上通过交流,认识了几位与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几个人一拍即合,决定合伙创业,现在身价上千万。
小E特别愿意花钱提升自己的眼界。他认为除了读书以外,生活不只要有眼前的苟且,还要有诗和远方,身体或心灵总归需要有一个在路上。于是他利用一切闲暇时间旅行,路上随时记录感想,并在某平台上同步更文,现在已成为该平台的签约作家,除自己每月的固定工资外,还有额外几万的稿费收入。
小F特别愿意花钱买经历或体验。她认为听一场演唱会或者学习做甜点,要比买东西得到的幸福感更长久,因为东西会破损或折旧,而愉快的经历会永远珍藏在记忆中,永远不会变老,也不会令人生厌。多年之后,她自己开了家甜品小屋,再用挣得的钱去报名更高级的甜品培训班,现已在甜品界小有名气,永远不必为金钱发愁。
……
这也许就是生活的怪圈:越花钱的人越有钱,越舍不得花钱的人却越穷!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想还是思维的视角问题。
罗伯特·清崎在《穷爸爸 富爸爸》中写道:“当你有一笔生意要谈,你是选择更贵的机票?火车?还是驾车呢?我会选坐飞机,因为时间是不能用金钱衡量的。”你看,“富爸爸”将钱花在了更快速的交通上,因为他认为这是有价值的,是机票钱远远比不上的,这就是将钱花在了有价值的地方。
但我们的生活中,节俭的人却太多。他们把能省的都省下,能少开支就少开支,能存银行就存银行,存银行的钱,可以说占到了自己财富的80%以上,而对于富人呢?他们银行里的存款占到自己财富的1%都不到,有人说银行是什么?银行就是一个把不喜欢花钱的人的钱聚集起来,给那些喜欢花钱的人花的地方。而这些喜欢花钱的人恰恰真正懂得该如何花钱。
举几个节俭却并没有省下多少钱的例子。
1、一位作家,每天在家工作,平均每天有10小时坐在电脑前。去掉8小时的睡眠时间,在清醒的16小时里,有10小时,也就是近62%的时间是在椅子上度过的,占到了他全部时间的很大比例。有一天,他要买一张椅子,一个是便宜但并不太舒适的,一个是贵的但坐上去很舒适,还带自动按摩功能,可他偏偏选择了前者。由于每天62%的时间都在椅子上度过,于是他慢慢得了腰部疾病,反而需要长期喝中药调理,多了很多不必要的开销。
2、一位家庭主妇,一次图便宜随便买了一个十来块钱的水果刨子,但用起来发现要么就是不够锋利,要么就是会坏,削个水果或者土豆特别不方便,坏了就再也不想用了,甚至因为觉得麻烦做菜就不会买土豆。后来去超市买了个40块的刨子,好用得想哭,超级省力又省时,恨自己没有早意识到一分钱一分货这个道理。
3、一位刚入职场的新人租房子,她选择了离公司比较远,但价格特别便宜的地段,但通勤时间太长消磨掉她很多精力,往往每天到家都会觉得精疲力尽,没有心情再做别的,消耗的时间精力其实就远远大于通勤实际的时间。
4、一位年轻漂亮的小姑娘,省钱买了几件地摊淘来的衣服,加起来也有500元,可是没穿几次,这些衣服要么就是掉色掉得很严重,要么就是很容易洗个洞,无法再穿,看似省钱,实则花得更多。
理智花钱虽要求我们放弃一些东西,但最终却让我们得到了更多的东西,比如愉快的心情和一个更好的自己。
花钱有三条黄金定律:
第一条,让钱从钱包里流出去时要三思。我需要吗?我会用吗?这件商品对提高我的生活质量有什么好处吗?
第二条,不论是多好的东西,如果不符合你的价值标准,那你就连一分钱也不要支付。
第三条,如果最终你无法收回付出的代价,那干脆就不要打开钱包。
那现在给你做一道选择题:
A 买一张60元的电影票去看一场未来也可以在家免费看到的电影;
B 花每个月19元订购某平台上的一些节目,不止有电影,还有其他诸如教育、纪录片、综艺、探索与发现等节目,可以打开更多视角。
你,会怎样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