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流中的生命体验】:《追忆似水年华》

2021-10-11  本文已影响0人  老李的理性批判

《追忆似水年华》是20世纪法国小说家马塞尔·普鲁特斯创作的长篇小说,先后出版于1913—1927年间。全书共七大卷,以叙述者“我”为主体,将其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融合一体,既有对社会生活,人情世态的真实描写,又是一份作者自我追求,自我认识的内心经历的记录。除叙事以外,还包含有大量的感想和议论。整部作品没有中心人物,没有完整的故事,没有波澜起伏,只有贯穿始终的情结线索。它大体以叙述者的生活经历和内心活动为轴心,穿插描写了大量的人物事件,犹如一棵枝丫交错的大树,可以说是在一部主要小说上派生着许多独立成篇的其他小说,也可以说是一部交织着好几个主题曲的巨大交响乐。(百度百科)

电影视频:

https://www.bilibili.com/bangumi/play/ss11364

读书:追忆似水年华——(合集,更新到5p)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hs411t7xF?spm_id_from=333.999.0.0

《追忆似水年华》与乔伊斯的《尤利西斯》、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等,被称为上世纪的“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

意识流小说是上世纪20年代兴起的小说样式,其特点:

1.以心理时间结构作品。意识流小说家有意打破传统时间观念和传统心理小说的顺时序,消除逻辑时间界限,将感觉中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拧在一起组成主观心理时间,随人物心理时间的变化结构作品。心理时间的叙述方式有倒时序、循环时序、颠倒时序、闪回时序和预见时序。

2.意识流描写。意识流小说注重表现人物意识活动本身,作家退出小说,着力描写人物心理的种种感受,开掘深层的意识来展露隐蔽的灵魂和内心世界。意识流描写的特点具有动态性、无逻辑性、非理性。描写层次分为意识层和潜意识层。描写的方式有内心独白、自由联想、意识迁移、意识流语言。

3.以心系人,以心系事。意识流小说以表现人物的心灵活动为主,化解人物心中郁积的种种情结,很少描写人物的体貌特征,淡化情节以至取消情节,事件极其微小。在心灵宇宙范围内写成一曲曲心灵史诗。

(摘自《百度百科》)

10月6日公众号《哲学基础》刊载张和龙的《塞缪尔·贝克特的文艺美学思想》文章中,介绍了《等待戈多》的作者贝克特的美学思想,其中谈到了贝克特对《追忆似水年华》的评价:

在《普鲁斯特论》(注:普鲁斯特是《追忆似水年华》的作者)中,习惯、记忆和时间是贝克特用来阐发其文艺美学思想的三个关键词。贝克特将叔本华生存意志中的求乐避苦称之为“习惯”,而“习惯”也是贝克特审视《追忆似水年华》的出发点。在他看来,习惯“是一种契约,协调着个体与其环境、个体与其自身的各种怪僻的关系”,习惯因为可以反对危险的改变而成为一种处罚,同时也可以减轻生存的痛苦而变成一种祝福。而记忆则有自主性记忆与非自主性记忆之分,是“医院的实验室,里面既贮有致命的毒药也有有疗效的良方,既有兴奋剂也有镇静药”。至于时间,它既可以导致死亡,也可以带来复活,同时具有创造性与毁灭性的功能。习惯、记忆与时间所具有的这种“复合二重性”正是普鲁斯特“多元透视”的基础,是其“表现方式的内在时序”,同时也是贝克特阐发普鲁斯特“神秘体验”和创作主旋律的要冲所在。

在习惯、记忆和时间三要素中,时间尤为重要。叔本华认为,作为表象的世界处于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并且存在着一定的因果关系。空间、时间和因果律是感知的三种“形式”,没有这三种形式,大脑所感知的信息将处于杂乱无章的混乱中。在贝克特那里,大脑在感知的过程中,通过时间对信息和数据进行不断的分析和解读;与此同时,“难以捉摸的有创造性的时间,以其特有的作用给主体造成无限的苦恼”,时间“无休止地改变着人的个性,使人永恒不变的真实性只有在对往事的追溯中才能被理解。个体已处于一个没完没了的流动变化过程中,从盛着缓慢、苍白和单色的未来时间之流的管道,流入往昔那令人焦虑不安、每时每刻都充满奇迹的绚丽时光。”也就是说,感知与回忆把过去、现在和将来联成一体,并且对主体产生无与伦比的作用和影响。贝克特对主观心理时间的重视和强调,表现出了创作早期对现代主义文艺美学的强烈认同。

文章说,贝克特非常欣赏普鲁斯特用直觉感知世界的方式:

贝克特在评价《追忆似水年华》时借用叔本华的唯意志论思想,认为直觉是“普鲁斯特世界第一位的感知方式”,尤其强调主客体之间的契合:“艺术品既不是被创造出来的,也不是被选择出来的,而是被发现的,被揭示的,被挖掘出来的,事先就存在于艺术家心中,是他先天本性之一。唯一的真实是灵感的知觉方式所提供的象形文字的方式所表达的一切。”由此可以看出,在叔本华哲学思想的影响下,贝克特认为主体对世界的认识主要来自大脑的感知,而《追忆似水年华》所极力表现的就是主体对客观世界的感受。贝克特敏锐地抓住了普鲁斯特小说创作的本质,表现出了早期文艺思想中的主观主义与非理性主义倾向。

从以上的介绍中,我觉得,《追忆似水年华》非常契合“时间流中的生命体验”这个主题,它涵盖了这个主题的三个要素:记忆的机制,记忆的内容或者说经验的内容,人对时间的形式感知。

1,记忆的机制:有意识的记忆或者无意识的记忆。

2,记忆的内容:痛苦的或者幸福的或者平淡的,或者交织在一起的。

3,记忆的形式;过去、现在和将来联成一体。

小说的开篇有一段被称为“普鲁斯特效应”的“回忆唤起”的描写:“突然,往事浮现在我的眼前。这味道,就是玛德琳小蛋糕的味道,那是在贡布雷时,在礼拜天上午,我到莱奥妮姑妈的房间里去请安时,她就把蛋糕浸泡在茶水或椴花茶里给我吃……”

这段描写非常经典地呈现出以上所说的三个要素:当下偶然间闻到的味道,唤起了昔日玛德琳小蛋糕的味道,回忆带来了当下以及持续一段时间的愉悦感。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