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烫淌皮
每年的12月份村里人都忙着准备年货了。其中最重要的一样年货就是烫淌皮。这是我们县里的特色年货。
烫淌皮必须得是晴朗的日子。每到这个季节,大家就特别关注天气预报,如果遇上连续三天是晴天的话,就开始行动起来。
烫淌皮先要选好上好的晚稻米,再用水泡一夜,然后用电动磨粉机磨碎。
每个村组都会在一些公共地方打一个柴火灶,架一口铁锅。
烫淌皮这天,主人五点多就起床了,开始烧柴火烧水。等到天麻麻亮,烫烫皮的相关成员都陆续到齐了。站灶的师傅最辛苦,要耐得热,她得从沸腾锅里把烫皮盆子快速提出来,每两三分钟就要揭开锅盖拿烫皮盆子。
每当我看到站灶的大娘们都佩服不已,也一定会站在灶边观看好一会儿。
烧柴火看似简单,其实是个技术活。柴要架空,火要烧旺。虽然有太阳,由于已经进入到三九天了,温度还是很低,还有阵阵风吹在身上冷飕飕的。
早晨起来后,越来越多的人聚集在柴火灶旁边,有的就坐在这里烤火,再边吃烫皮边聊天,热闹得不得了。
只要有人从此地经过,主人必定会发出邀请:来来来!吃烫皮!
路人也毫不客气,停下脚步就拿起烫皮,涂抹上主人准备好的辣椒酱,酸菜等配料卷好,拿起来就大口大口吃起来。早餐就算有了。
农村人就是这样好客。
吃一张不够,站灶师傅热情说:“再来一张。”
自家烫皮真的美味,年年吃不腻。一般来说,就是吃烫皮都要吃七八十张。
制作干烫皮的工序说简单也不简单。出锅后的烫皮被安放在竹篾片上,晒了一会儿就要派人专门去一张张反转过来,再晒一会儿。
关于晒的时间还需要好好把握,不能太硬也不能太软。要晒到刚刚好,烫皮才好吃。所以,主人都会安排一个细心勤快的人来做。
晒够了太阳的烫皮里盛满了浓浓的太阳味道。一张张收起来,给烫皮的正面涂抹上茶油或者菜籽后叠放在一起,用一块厚厚的砧板压住。
过了一会儿,切烫皮的师傅开始将两张烫皮叠放在一起卷起来,切切切!咔嚓咔嚓声音好像一首动听的音乐,晒着太阳一边切一边聊聊,这比城市里的团建活动更有趣味!
切成细细的,整齐地码放在一起,又有会“秧烫皮”的师傅将细长的烫皮对折,在中间包上细碎的烫皮,整理成一团团烫皮摆放在竹篾上。
看似简单的几个动作,做起来还真是有些难度。我尝试了几次切烫皮都没有成功。“秧烫皮”更是不得法。
我的母亲虽然70多岁了,但是每家烫烫皮都要请她去“秧烫皮”。我夸赞母亲了不起,要她带几个徒弟。她笑着说:“其实我也不会做,做多了就会了!”
多么朴素的语言!
最后一道工序就是晒烫皮了。晒了一天后,要将烫皮翻一面继续晒。两天时间就可以晒干。
看着已经晒干的淌皮,明显感觉年味越来越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