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说菩萨行布施学处

2020-07-01  本文已影响0人  故都的秋2017

这节课的内容分别是布施的自性,布施的差别,身心生起之法。

布施的自性主要说明两个问题,一是布施的心理特征,二是究竟做到什么,布施的心行才算圆满。布施的差别讲的是一人的差别。原则上在家众主要行财布施,出家众主要行法布施。这并不绝对。在家众有法可施也可行法布施,像维摩诘居士,黄念祖老居士。出家众如果福报很大,在不影响闻思经教的前提下,也可行财布施。二从布施本身来讲分为财布施,无畏布施和法布施。身心生起之法指的是如何修布施。按道次第一贯的风格,首先从利益过患开始修,思维执着色身财富的过患有哪些,布施有哪些利益。在布施的过程中如果结合六度一起修,其力量会更加强大。下面分享一下我的心得体会:

提及布施,我想无论对小白还是老修来说想必一点也不陌生。毕竟对初学佛的人来说,获得人天善福是学佛的重头戏。财富从哪里来?这个问题佛在经上说的很明确,财富从布施中来。这么多年来,我频繁奔走于各修学团体之间行布施供僧等善事。当然我更希望我种的所有善因在姻缘际会时能开花结果。当然那时候行布施我考虑更多的是布施的利益,也可以说是利益驱动吧。在缺乏正见的情况下,我不可能全面地看待布施。根本看不到执着色身财富的过患有哪些?换句话说,我那时所做的布施更像是一种足金实量地等价交换,只不过交易对象和时空发生了转变。我从来没想过,通过布施可以断除烦恼,证得空性,成就无上菩提。

受认识和思维的局限及周围环境的影响,我所做的布施是很难持久的。因为我期望的利益迟迟没有到来。周围的人对我的善行持肯定的态度,对我的处境却很担忧。虽然我一直机械地做着,但我的心行却没有实质性地改变。记得有关梁武帝和达摩祖师的一则公案,当梁武帝兴高采烈地向达摩祖师讲述自己的种种善行,祖师听完,只是淡淡地说了句“并无功德”,帝问“何以并无功德?”祖师说“此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即便这所谓有漏的人天小果,我依然乐此不彼地追逐着。当然对于质疑的人,我觉得能进入书院学习道次第就是最有力的回击。前辈师兄曾说过,没有福报是没法学道次第的,因为道次第是成佛之道。这或多或少对于我来说是个不小的安慰。

回过头来看,我还是容易受他人的影响,无论好的还是不好的,其实做好自己,让他们说就好了。天塌了,有高个子顶着,没什么大不了。用不着回击,更没必要翻脸。可见没有正见的指导,很多行为是多么地不如法。看来书院的十六字方针绝不是喊喊口号而已。

通过本次学习,让我明白了,布施是需要学习的,布施的圆满也是有标准的。当你没有不能布施的东西,也没有一个人是你不愿意布施的,布施才算圆满。色身,财富,功德没有一样是不能布施的,对于我来说,财富功德容易布施,毕竟财富有限,功德微薄,假如让我把器官,肢体布施出去,真是一件很难的事,对我来说布施之行任重而道远,当然存在这种想法也属正常。毕竟心念也是缘起的。

只行布施一法,力量没那么强大,之前我已用实际行动求证过。比如扶贫的时候,有的人感觉我们一年半载去不了一趟,应该多给一点,只有那么一点东西,用不了多久就没了。听到这种说法,我很上火。难道还要养你一辈子吗?难道人的依赖和贪欲随着社会进步而不断增强吗?有了嗔心,下次就不愿意去了。假如布施和忍辱,精进一起修,就会弱化这种心理,有了般若智慧,用缘起的观点看问题,明了人与人的差异,就不会因他们的行为而生气。总之,六度一起修比单纯修布施要有力量。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