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散文读书

O心

2023-03-17  本文已影响0人  李宗奇
心外無一物

子曰:“丘也幸,苟有過,人必知之。”(←出自於《論語·述而7.31》)

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過,则喜”(←出自於《孟子·公孙丑上》)。

應該説:“环境”是‘心镜’。

“哎呦,討厭”,←你心脏了。

“哎呦,真髒”,←你心脏了。

↑所谓的“外部环境”,←只是你‘想法的鏡子’。

“外部環境”什麼都没有。

↑我就可以罢結論告诉你。

外部環境什麼都没有。

只是心,一心。

反思習慣是《論語》和《孟子》當中,偶尔會被提及的現象之一。

子曰:‘丘也幸,苟有過,人必知之。’”(←出自於論語·述而7.31》)

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過,则喜。’”(←出自於孟子·公孙丑上》)

↑這些人,←↑是在干什麼;

苟有過,人必知之”(←↑出自同上←為‘幸’。

人告之以有過”(←出自於,同上←则‘喜’。

↑這是在干什麼,

↑愛反思,愛补圆’。

心,←→應該是“圆的”(←既:無缺)。

“外方内圆”,←這個‘内圆’←我指的就是:心。

‘外方’←是:“環境”、是“格局”(←其實什麼也没有,Nothing.)。

外方内圆是形態意識。←我們常説的“修身養性”,

↑實際上從最根本上↑→來説、來講的話,←↑也是在‘塑成’↑這種‘形態意識’。

↑道理是一様的。

↑反思的極限就是:“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既:心物。)

反思的極限就是:内圆(←既:無缺←既:“萬物皆备於我矣。”←出自於孟子·尽心上》))。

↑就是:‘心’嘛。

道理是一様的。

既:也不覺“幸”,←→也不覺“喜”。

覺幸、覺喜,←是心還没有‘圆’。←既:還有“幸相”、有“喜相”!

許還在‘圆心’的路上……

↑道理是這様的。

↑還没有‘正’,←→(可能)還在‘正心’的路上……

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出自於禮記·大學》)

↑“正心”←就是:圆心。

圆融是:没有“不順眼”,不順眼是心“不順眼”。

圆融是:没有“忿懥”,忿懥是心“忿懥”……←等等,等等。

相由心生,←但,先得‘生相’,←→再無相。

↑我現在寫的每個字,←↑→都叫‘生相’(←既‘着相’)。

↑但得先‘着相’,←再棄相。

因為‘寫作’是我的‘法’,←法尚應舍,何况非法”(←出自於金剛般若波罗蜜經》),←是因為:法既相。

我的大部分文章,←實際上←既是:我的‘心’。

嚴格的説:‘圆心’就不能再施法了。

↑所以説:“法”←也是‘心’的具象;

↑一切……←↑→↓“一切”也是‘心’的具象。

舉例來説,“我”“手”“摸”“一”“本”“書”。

↑没有‘心’,←↑→↓就没有↑我、没有手、没有摸、没有一、没有本、没有書。

↑……等等,等等。

因為有‘心’,←所以我手摸一本書←才成立。

你明白嗎?

所以,事實是什麼?

事實是:“一切”都是你認為的(←‘你認為的’←既:‘心’)。

一切都是你認為的。

一切既心,心既一切。

無認為,←→既無一切……

無心,←→既無一切……

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出自於孟子·盡心上》)←是指的:心。

‘心’←→既萬物;水果,胡桃、杨梅,甘蔗、青提……

“萬物”←既:心。

道理是一様的。

“自明誠”←出自於禮記·中庸》)的“法”,←也是由心造。

↑這叫:“教”←出自於禮記·中庸》)

而,“自誠明”←出自於,同上的“”,←我認為←應該叫‘,←→更合適

↑既:“自誠明”←出自於禮記·中庸》)

↑道理是這様的。

總之“人告之有過,则喜”(←摘自於孟子·公孙丑上》)也好,

亦或者“苟有過,人必知之”(←出自於論語·述而7.31》)“也幸”(←出自同左),←↑也罢。

過錯相,還有過錯相←就是還没‘圆心’的証明。

----作者:李宗奇(←其實没有李宗奇,只是一個叫“李宗奇”的象,←但為了‘説法’方便,←↑→姑且這麼寫,←既:作者李宗奇。)癸卯年二月廿六 ←於自家(←實際上没有“自”(←既:“我”。没有我,←只是一個‘象’。),←也没有“家”,←但,為了清楚説法,←姑且寫‘於自家’(←既名“自家”))作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