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友广场心理想法

读书|新课标解析与教学指导1

2023-04-02  本文已影响0人  木槿花等春天

      壹|素质与素养

素养指通过后天的努力学习和研究所形成的心里品质、性格能力和道德规范,是个普遍概念,适用于多种场合,如文化素养、体育素养、科学素养、理论素养、综合素养等。

素质包括生理、心理、文化、思想这四个方面,分别为生理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思想素质,这四方面相互包容,不断提升,逐步完善,素质受先天因素的制约越来越小,受后天人为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大,也就是说,素质是可教可学的,是可以一步步被后天培养的。

先天性的基因和后天形成的素养共同组成了人的素质。

核心素养则强调知识对于人的意义,同时强调课程的育人价值,更加体现对人的培养,知识不再是教学的目的,而是为了更好地培养人的素质和能力的资源。

        贰|思维能力

思维技能包括联想与想象、分析与比较、归纳与推理等。思维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创造思维,思维品质主要指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和独创性,理想精神指的则是具有崇尚真知、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

直觉思维指对客观事物及其关系的一种非常迅速的识别和不经过逻辑推理贰而接领悟事物本质的思维方式。

形象思维是在头脑中形成具体画面或形象,是一种借助画面的思维。

逻辑思维是思维的高级形式,也称抽象思维,其特点是以概念、判断、和推理为基本思维技能,壹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和可视化作为思维的基本手段,从而揭露事物的本质特征和规律性联系。

辩证思维的特点是基于对象的内在锚段的运动变化,对各个方面的相互联系进行考察,以便从整体上、本质上完整地认识对象。

创造思维是一种有价值、非结论性的,具有高度机动性和坚持行,能清楚地、条例地、遵循事理地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表现为打破惯常解决问题的程式,重新组合既定的感觉体验,探索规律,得出结论的思维过程。

叁|素养型的课程目标体系

1.以文化为导向,提振学生的文化自信

2.以生活为基点,强化学生的语言运用。

教师需要践行生活化的教育教学观点,挖掘学生的现实生活资源,积极开展语文教育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提升语言建构及运用的能力。

3.以问题为核心,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是人脑对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过程,具有良好的思维品质的人举一反三的创新意识也会更加明显,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中不断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地思考和理解,以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

4.以美育为关键,强化学生的审美创造

      肆|情境和活动

情境指的是课堂教学内容涉及的语境,情境因人物活动而产生,但并不能理解为情境单方面被活动所决定,活动要永远在情境里展开,并被这个情境里的诸要素所限制,二者相互依存,相互推动,像推动课堂的一台推进器,互相产生,互相影响,共同开始,共同结束。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