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仨》文句摘录
《我们仨》中开篇的古驿道上相聚相失,当中写到的古驿道、客栈、小船,其实是指钱钟书最后住院直至逝世的日子,古驿道就如通往另一个世界的黄泉路,而在黄泉路与另一个世界之间,横亘着忘川河,所以杨绛先生用船来指代钱钟书所住的病房,文中写到船在渐渐漂向下游,其实就是暗喻钱钟书的生命在慢慢接近尾声——接近河的另一端。仔细看文中的描述,再对照钱钟书及钱瑗先后入院的过程,不难发现这一章古驿道说的就是“我们仨”最后相失、天人永隔的那段时日。茫茫黄泉路,踽踽独行人——经历了大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送别了挚爱的亲人,如今只剩下杨绛先生一人用文字缅怀逝者,迷茫而又坚定地继续守候着这份回忆
喊声落在狂野里,好像给吞吃了似的,没留下一点依稀仿佛的音响。
彻底的寂静,给沉沉夜色增添了分量,也加深了我的孤凄。
往前看去,是一层深似一层的昏暗。
这是一个“万里长梦”。梦境历历如真,醒来还如在梦中。但毕竟是梦,彻头彻尾完全是梦。
我隔着他的肚皮,也能看到他肚子里翻滚的笑浪。
我焖了饭,捂在暖窝里;切好菜,等锺书回来了下锅炒;汤也炖好了,捂着。
脚软头晕,扶墙摸壁,待信不信,自惊自扰,心上有依傍,潦草塞责,食而不知其味。
那里烟雾迷蒙,五百步外就看不清楚;空气郁塞,叫人透不过气似的。
驿道南边的提下是城市背面的荒郊,杂树丛生,野草滋蔓,爬山虎直爬到驿道旁边的树上。
驿道东头好像是个树林子,客栈都笼罩在树林似的。
河水静止不流(静流不止),不见一丝波纹。
水面明净,但是云雾蒙蒙的天倒映在水里,好像天地相向,快要合上了。
也是这就是令人透不过去的原因。顺着蜿蜒的水道向西看去,只觉得前途很远很远,只是迷迷茫茫,看不分明。水边一顺溜的青青草,引出绵绵远道。
我睡着就变成了一个梦,很轻灵。
梦想为劳,想累了要梦魇的。
我的梦不复轻灵,我梦得很劳累,梦都沉重得很。
提上的杨柳开始黄落,渐渐地落成一颗颗秃柳。我每天在驿站一脚一脚走,带着自己的影子,踏着落叶。
我觉得我的心上给捅了一刀,绽出了一个血泡,像一只饱含热泪的眼睛。
我心上有绽出几个血泡,添了几只饱含热泪的眼睛。
我心上盖满了一只一只饱含热泪的眼睛,这时一齐流下泪来。
我的手撑在树上,我的头枕在手上,胸中的热泪直往上涌,直涌到喉头。我使劲咽住,但是我使的劲儿太大,满腔热泪把胸口挣裂了。只听得噼嗒一声,地下石片上掉落下一堆血肉模糊的东西。迎面的寒风,直往我胸口的窟窿里灌。我痛不可忍,忙蹲下把那血肉模糊的东西揉成一团往胸口里塞;幸亏血很多,把滓杂污物都洗干净了。我一手抓紧裂口,另一只手压在上面护着,觉得恶心头晕,生怕倒在驿道上,踉踉跄跄,奔回客栈,跨进门,店家正要上闩。
我倒在床上,抱着满腔满腹的痛变了一个痛梦。
我的心已结成一个疙疙瘩瘩的硬块,居然还能按规律匀匀地跳动。每跳一跳,就牵扯着肚肠一起痛。
她眼睛里泛出笑来,满脸鲜花一般的笑。
老人的眼睛是干枯的,只会心上流泪。
我自以为已经结成行路车心,又张开几只眼睛,潸潸流泪,把胸中那个疙疙瘩瘩的硬块湿润得软和了些,也光滑了些。
我的梦已经像沾了泥的杨花,飞不起来。
晨光熹微,背后远处太阳又出来了。我站在乱山顶上,前面是烟雾蒙蒙的一片云海。隔岸的山,比我这边还要高。被两山锁住的一道河流,从两山之间泻出,像瀑布,发出哗哗水声。
我眼看着一叶小舟随着瀑布冲泻下来,一道光似的冲入茫茫云海,变成了一个小点;看着看着,那小点也不见了。
我但愿我能变成一块石头,屹立山头,守望那个小点。我自己问自己:山上的石头,是不是一个个女人变成的“望夫石”?我实在不想动了,但愿变成一块石头,守望着我已经看不见的小船。
但是我只变成了一片黄叶,风一吹,就从乱石间飘落下去。我好劳累地爬上山头,却给风一下子扫落到古驿道上,一路上拍打着驿道往回扫去。我抚摸着一步步走过的驿道,一路上都是离情。
还没到客栈,一阵旋风把我卷入半空。我在空中打转,晕眩得闭上眼睛,我正落在往常变了梦歇宿的三里河卧室的床头。不过三里河的家,已经不复是家,只是我的客栈了。
第三部
剩下我一个,又是老人,就好比日暮途穷的羁旅倦客;顾望徘徊,能不能感叹“人生如梦”,“如梦幻泡影”?
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
满嘴胡说打趣,还随口胡诌歪诗。
口蜜腹剑,口剑腹蜜。
如果同把某一字忘了,左凑右凑凑不上,那个字准是全诗嘴欠妥帖的字,妥帖的字有黏性,忘不了。
如丧考妣
锺书谆谆嘱咐我:“我不要儿子,我要女儿--只要一个,
像你的。”我对于“像我”并不满意。我要一个像锺书的女儿。女儿,又像锺书,不知是何模样,很费想象。
不妨各持异议,不必求同。
我接受爸爸无语的教导,没给锺书增加苦恼。
饱经忧患,世态炎凉,浅斟低酌,离群索居,闭塞顽固
子弟二十不狂没志气,三十犹狂是无识妄人
不要愁,他也未必能随心
不冒尖,不争先,肯帮忙,肯委屈,能忍耐
承他关会,但无从道谢
始愿不及此
我们读书,总是从一本书的最高境界来欣赏和品读。我们使用绳子,总是从薄弱的一段来断定绳子的质量。坐冷板凳的书呆子,待人不妨像读书般读;政治课或企业家等也许得把人当做绳子使用。锺书待乔木同志是把他当书读。
从第一度想起,直想到一百八十度,往往走到自己的对立面去,自相矛盾,苦恼不堪。
琐琐碎碎的事,我们称为“石子”,比作潮退潮落滞留海滩上的石子
力辞得免
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1935年,锺书25岁,我24岁,结了婚到英国牛津学习
司徒亚,向达
1936年,“世界青年大会”代表,到瑞士日内瓦开会
1937年5月,生圆
1937年,圆一百天,由牛津乘火车到巴黎
1937年11月杨绛母亲去世
1938年8月,回国,锺书上岸就直赴西南联大(清华当时属西南联大)
1939年暑假,锺书由西南联大回上海,我也做振华分校的校长,为广东富商家一位小姐做家庭教师
1939年10月,尊父愿,到蓝田师院任英文系主任
1940年,鲍小姐来到
1941年暑假,锺书辗转回到上海
珍珠港事件后,振华分校解散,做工部局半日小学的代课教师
锺书拒绝清华的无诚意聘请,任震旦女子文理学院的钟点
1944年,公公许配妹妹给他学生
1945年3月,爸爸在苏州去世
1947年,圆骨结核
1948年夏天,锺书爷爷百岁冥寿,齐回七尺场老家,圆跃居心上第一位
1945年锺书辞去了震旦女子文理学院几个小时课,任中央图书馆英文总纂,编《书林季刊》,后兼任暨南大学教授,又兼英国文化委员会顾问。
1949年,夫妇得到清华母校聘请为教授
1950年,锺书调任毛选翻译委员会的工作
1951年,圆考取贝满女中
1952年,院系调整后搬家,从清华大学搬如新北大的中关园
1953到1954年春,圆修养
1954年底,毛选翻译委员会的工作告一段落,锺书回文研所里工作,借调古典组,选注宋词
1955年秋季,圆中学毕业,考取北京师范大学俄语系,毕业后留校当老师
1958到1963年,结束英译毛选四卷本的定稿工作,为毛选翻译委员会定稿成员,因文化大革命中断,1974年继续工作,直到毛主席诗词翻译完毕才全部结束
1956年夏天,圆考取大学后,和锺书回武昌省亲
1957年1.2月,回武昌,爹爹病
1957年11月,公公武汉去世,次年婆婆去世
1957年,重译《堂吉诃德》
1958年,一家三口分别下放
1959年,文学所迁入城内海军大院
1962年,迁居干面胡同新建的宿舍
1964年,下乡“四清”,锺书成为毛主席诗词翻译五人小组成员
1966年,圆火线入党
1973年,前被当做牛鬼蛇神,后逃到北师大
1974年,告别北师大,迁入学部七号楼西尽头的办公室
1976年,地震回女儿家住
1977年,三里河南沙沟寓所
1978年,考取了留学英国的奖学金
1982年,锺书被聘为文学所顾问
1994年,锺书住院
1995年,圆住院
1997年早春,圆去世
1998年岁末,锺书去世
《我们仨》这本书,我真的超喜欢,最近的我也从电子书爬向纸质书,相对而言,电子书容易得多,直接划线,后再寻找。纸质书有感觉,但是文字要一个一个码。但是享受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