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匣子思维》‖ 我能改,但是我不知错
『叮!
17年的第八篇书评。
Black Box Thinking《黑匣子思维》是一本很有意思的书,它和《刻意练习》《一万小时天才理论》《学习之道》《精深》这类书有着非常不一样的地方。
后者更多的倾向于提供方法,并为该方法提供各类拆解依据。而《黑匣子思维》,提供的是思维上的矫正,相对于方法上的从0到1,思维上的从1到一在难度上确确实实要高上不少。
毕竟,思维和认知模式的形成过程,包含了大量的个人经验累积,很多错误在长期的伪装躲避之下已经在大脑里驻扎了十分坚固的小堡垒,想要攻克非一朝一夕之事。
所以整个阅读的过程大概持续了约1个月,每每学习到临界知识的时候,都会花很长时间去检索回视近几年记忆事件,并与书中的描述相对应起来。但是慢速阅读的成效也是十分显著的,从思想的根源上根治了我的部分问题。
那么现在,我把这些阅读的经验归纳起来,一同分享给你,如果你也对此书感兴趣,也欢迎读完之后与我分享交流,不胜感激。
Flight Recorder Do Not Open
全书的内容大概用四个字可以概括,叫知错能改。
听上去好像是人尽皆知的道理,但为什么如此简单的道理,却没有能够帮助我们过好这善莫大焉的一生?其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行为缘由呢?
作者从医疗行业和航空行业开始展开了话题,为何医疗行业发展缓慢,而航空行业却能得到迅速的发展?
航空行业和医疗行业在面对失败时的态度差别我们不难发现,正是由于航空业对于失败正确的认识,能够从中快速的汲取经验教训,才得以得到推进。而相对应的在医疗行业里,由于我们对于责任的逃避,使得我们丧失了太多宝贵的进步经验。
我们不是不能改,更多的时候,是我们不知错。
医疗业之所以在认错这件事上存在着障碍和困难,是因为每当医疗行业出现失误的时候,通常医生会遭受很大的心理压力,因为他将直接面对病人的家属及亲人,以及社会的舆论压力,如此情景之下使得医护人员很难去承认自己的错误。
之所以航空行业更容易“知错”,在于航空业每每犯下的错,很少会被当做个人的错误,而是会被当做全行业的问题。在此情况下,孕育出了黑匣子——能够详细的记录事故发生时的所有真实记录,当飞机发生事故之后,黑匣子会被曝光出来,供全行业去研究问题的存在。
当我们发现问题的时候,改进起来便轻而易举,我们的科学发展进程,从来不需要我们去操心寻找改进问题的方法。
现实生活中99%都并不在医疗或者航空业工作,更多的人工作于餐饮、销售、制造、服务等行业。
而此书的目的在于分析了失败的思维模式和成功的思维模式是产生了怎样的具体差异。
我们越是逃避问题,错误或被更多的累积,而我们也会更加熟练的去寻找借口让失败被掩埋的更加深刻。而我们怀抱着正确的态度,有关错误的态度都能够得到积极的反馈,以及妥善的处理,我们便能够更快的靠近进步和成熟的彼岸。
但事实上,很多失败并没有被这样处理,我们非常擅长给自己找大量的借口和理由,例如作为一名咖啡师,最常见的借口莫过于
“那个客人根本不懂咖啡!”“她只是把这里当成了拍照的地方”“我已经尽力了”。
大可以选择有用的案例为自己作为佐证,把不利于自己的剔除即可,为自己挽回大量的颜面。
问题并不出在我们缺少改进的意愿和意志,谁不愿意能变得更好?
问题更多的在于我们缺少一种正确认知错误的环境——我们总是给了犯错者太大的压力,去逼迫他们找借口为自己的错误做防护,而不是正确的认识,并改进它。
与此同时,我们缺少一种及时、简单、方便、系统的反馈方式,让错误去得到更正和修改——你在连锁的快餐店吃到了品质低下的用餐,但有可能这个问题在一个月或者两个月之后才会得到改善。
更有甚者,我们不再不利于自己的错误不闻不问,而是直接杀死不同意见的人,这近乎是直接破坏了所有进步的可能。
还记得有一个笑话是这样讲的
某人吹嘘自己有一个优点和缺点,优点是知错能改,而缺点是永远不知道自己犯了错。
诚然,虽然是个笑话,但是确确实实是如此写实,我们并不是做不到知错能改,而是很多时候,认识不到自己的错误。
无论在哪个行业里,好的思维都应该是具有成长性的,这种成长性的思维所蕴含的是对于失败和挫折的抗击能力,并在抗击过后正视整个过程,找到关键点并持续改进。
这便是我们每个人可以在自己的思维航空里的黑匣子,而安装它,并不容易。
所以我很少去分享具体行为,那都是方法论的事儿,如今读到一本影响思维的书,与君共勉。
咚。』
图/来自网络
文/棉花不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