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无脸男”到萧红,再到张爱玲——原生家庭之殇》
在“宇宙公民高效阅读训练营”开营的第18天,我读了宫崎骏的《千与千寻》、萧红的《呼兰河传》,以及张贞元的《张爱玲传:独爱临水照花人》。
这三本书的主人公“无脸男”、萧红、张爱玲,他们共同的特点是:童年缺乏父母之爱,由于原生家庭的不幸,导致他们一生都缺乏安全感。
先说《千与千寻》,宫崎骏的笔下“无脸男”孑然一身,没有亲人,其原生家庭缺爱,已是不争的事实。
他的身体呈现半透明状,折射出他灵魂层面的空虚与与迷茫;戴着面具,永远不以真面目示人,他那旷世的孤独,已然深入骨髓。
所以,千寻在雨夜里不经意的一句“站在那里不怕淋湿吗?”,瞬间温暖了他。在他眼里,在他心里,千寻就是他的全世界和全部意义。如果他拥有江山,那么,用“拱手江山讨你欢”来比照他,也毫不为过。
说到底,他不过是个缺爱的人。在遇到千寻之前,他并不知道他内心的渴望是什么,所以他迷茫,迷茫而孤独。
我觉得,他是宫崎骏笔下最令人唏嘘不已的人物,没有之一。
再来说《呼兰河传》。
民国才女萧红在她的小说《呼兰河传》里,回忆她的祖父,是她童年时代唯一的一抹亮色,温暖了她很多年。而忆及她的父亲、母亲和祖母时,则全是灰色的。
这种缺爱的童年,形成了作者一生永远的痛,严重影响了她的婚恋观,以至于她日后的三次婚姻,都是不幸的。
因为严重缺乏安全感,她那么轻易地就原谅了汪恩甲;在遇见肖军的当天即同居,虽然是灵魂伴侣,但也闪婚闪得太玄幻了;并不怎样了解端木的为人,便委身于他。这些匆匆的过往,颇有些感情用事,至少是不理智的。
而且,在遇见后一任时,永远怀着前任的孩子。狼狈而尴尬,落魄又拮据……
大凡从小在缺爱的环境里挣扎长大的孩子,都严重缺乏安全感,而且穷尽一生也无法治愈。
最后看《张爱玲传:独爱临水照花人》。
张爱玲第一次见胡兰成的时候,坐在胡兰成家的客厅里,侃侃而谈,不知不觉间,五个小时已经过去了。为什么会这样?
众所周知,张爱玲是一个很矜持的人,可是遇到了胡兰成,不但敞开心扉,而且还认为自己“低到了尘埃里”。原因无他,因为张爱玲认为胡兰成是真正“懂得”她的人。
胡兰成非常善于倾听和观察,他觉得名作家张爱玲在处世方面,竟然比中学女生还要单纯和涉世不深,而在学识和见解上,又是那样的精妙无双,这种巨大的反差,令他只有深度地倾听与了解,才能走进张爱玲的内地世界,事实上,他也确实走进去了,所以张爱玲认为胡兰成懂她。
正如张爱玲自己所说的:“爱,就是不问值不值得。”无论是嫁给有着汉奸身份的胡兰成,还是日后嫁给年长而又多病的赖雅,张爱玲皆奋不顾身。这与她幼年时父母离异,挣扎成长的经历不无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