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似的正确好过精确的错误
在“资产边界”那一讲中,我们说企业拥有资产是为了用这些资产赚钱,这一讲我们就说说什么是赚钱,对应的就是财务报表中的第二张表格:损益表。
到这儿,你可能会很疑惑,怎么可能有人连什么是赚钱都不知道呢?
假设你有1万元可以投资,你把钱投资给麦当劳,麦当劳能用这些钱获得1000块的利润。如果你投给肯德基,能获得1500块的利润。请问,麦当劳给你赚钱了吗?
我猜你会说,不是赚了1000块钱吗?
但是如果你问一个财务高手,他会说,麦当劳不但没有给你赚钱,还给你亏了500块!
一、利润革命与价值创造
麦当劳这个例子,其实代表着财务界对“什么是赚钱”这个问题的一场思想革命。
麦当劳赚的1000块钱,是我们通常熟悉的会计利润,也就是我们在损益表当中看到的利润数字。
会计利润是怎么算的呢?
就是收入减去所有看得见的成本。比如麦当劳卖一个汉堡15块钱,做这个汉堡用的牛肉、生菜这些原料,还有管理费等这些成本一共10块钱,那么麦当劳在这个汉堡上的会计利润就是5块钱。
这样衡量利润有什么问题?
这个利润只衡量了盈利水平,却不能衡量盈利能力。因为它忽略了投资的一个重要隐形成本,那就是资金的机会成本。
一般来说,每个人的投资选择不会只有一个。当你决定投资一个项目的时候,其实你放弃了其他项目能给你带来的收益。
回到开头麦当劳的例子。你选择投资麦当劳的时候,你实际上放弃了投资肯德基赚1500块的机会。
所以要判断麦当劳是不是真给你赚钱了,你得减去肯德基的利润。只有当麦当劳的利润超过肯德基时,才是真正给你赚了钱,或者说给你创造了价值。
你现在明白为什么开头财务高手说,麦当劳给你亏了500块吧。
会计利润的最大问题,就是没有考虑资金使用的机会成本。会计利润是和谁比的呢?和“零”这个基准线,只要大于零,会计利润认为就是在给股东创造价值。
正确的比较“基准线”,应该是投资人在其他类似项目上能够获得的收益,也就是把钱投资给你的机会成本。
二、什么是资金的机会成本?
意识到这点后,会计界就开始了一场利润革命,开始用一个叫“经济利润”的概念来衡量什么是赚钱。
经济利润=会计利润-资金的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这个概念,薛兆丰老师也曾经讲过。就是当你做一个决策时,所放弃其他选择中价值最高的那个。
不过有一点他没有讲,机会成本是会变化的。同一种资源在某些情况下是机会成本,在另一些情况下就变成沉没成本了。
我在美国的时候常去一家烧烤店。这家店卖一种牛肉饼和一种辣酱汤。去多了,就发现牛肉饼是每天一定有的,而辣酱汤是“限量”的,不是每天都供应。
跟老板熟了才知道,这家店每天会预估需要腌制多少牛肉做牛肉饼。如果估计偏高导致腌制的牛肉过多,剩余的牛肉无法存放,就只能将牛肉捣碎来做辣酱汤。
我问你,烧烤店在计算辣酱汤的成本时,应该包括这些剩余的腌制牛肉吗?
答案是,不应该包括,因为这些牛肉已经经过腌制了,如果不用于辣酱汤,也是要扔掉的。借用薛老师的话“沉没成本不是成本”。
那我再问你,假如牛肉饼的销量超过预期,但这时候将其中一些牛肉预留出来做辣酱汤,这些牛肉算什么成本呢?
这时候,这些牛肉就变成了机会成本,应该算入辣酱汤的成本,因为这些牛肉本该用于制作牛肉饼的。
所以你看,什么是机会成本,有的时候并不清晰。
现实当中,一家企业资金的机会成本也是很难精准界定的。我们怎么知道麦当劳投资人的资金机会成本是多少?难道每个投资人都有机会投资肯德基吗?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不应该考虑资金的机会成本呢?
巴菲特说过一句话我很欣赏,他说,“近似的正确好过精确的错误”。
这也是财务发展的一个思维,小步迭代式进步。尽管度量上还不够精准,但是大家已经意识到“经济利润”在衡量价值创造上,仍然是比“会计利润”更好的指标。
事实上,可口可乐、IBM这些世界500强企业早已转向了用经济利润来考核管理层。
咱们国家央企从2006年以后也做了这个转型。
你可能会问,会计利润和经济利润计算出来的数字差别大吗?——非常大。
我给你举个例子。
美国最大的能源公司安然,在金融危机中,所有的财务问题都集中爆发在了这个公司身上。
1999年和2000年的会计利润分别是9亿和10亿美元。公司在2000年年报中说:“公司的净利润在2000年创历史纪录,并且盈利能力有望继续提高。”
但是如果你计算一下安然那两年的经济利润,会发现业绩根本就没有公司吹的那么好。事实上,1999和2000年安然的经济利润都是负的。1999年是-3.3亿,2000年是-6.5亿。
结果到2001年,安然就宣告破产了。
当然安然破产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为了让你更直观地感受到会计利润和经济利润的差别之大,我才选了利润这个角度。
安然的会计利润和经济利润为什么会有这么大差异呢?
其实1999年开始,安然的经营就已经出现危机了。公司投资不到高收益项目,但是为了保持正的会计利润,蒙蔽股东,安然就饥不择食地投资了大量低回报项目,包括能源项目和宽带网络。这些项目的回报率非常低,甚至比银行贷款的利率还低,所以虽然表面看起来是个股东创造了利润,但是实际上是在挥霍投资人的钱,导致了负的经济利润,最终导致破产。
三、铁路时代和会计折旧
“近似的正确好过精确的错误”这个思维方式,其实是财务中的很多地方都能得到体现。
我想跟你说说美国第一条横跨大陆的铁路工程。这个故事特别重要,我们在之后也会讲到,因为现代财务所有的理论和智慧,都在这个项目里面了。
在没有这条铁路以前,如果想横穿美国,只能走巴拿马地峡或者乘船经过好望角。无论哪种方式,都需要好几周时间,耗费上千美元。
到了18世纪60年代,美国的技术有了飞跃式的突破,当时出现了两家铁路公司,太平洋铁路公司和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准备建造第一条横跨美国大陆的铁路。
这条铁路累计投资额高达46亿美元,消耗了当年40%的美国经济产出。
两家铁路公司肯定支撑不了这么庞大的费用。那怎么办呢?
要说这两家公司的运气也真是好。当时正好赶上资本主义革命浪潮席卷欧洲。为了寻求更稳定的投资环境,欧洲投资者开始把视线转向美国。铁路工程正好给他们提供了投资机会。
这些欧洲的投资人最关心的是什么呢?铁路公司有没有给他们赚钱。
他们就要求铁路公司定期披露“利润”信息。而在这之前,美国企业是从来不对外提供财务信息的。之后,其他公司的投资人开始纷纷效仿这个行为。
你看,这条横跨大陆的铁路工程改变了整个财务披露制度,才逐渐有了今天我们看到的企业年报。
铁路企业有个什么特殊情况呢?
那就是铁路企业的固定资产特别多,比如火车、铁轨,这些都属于固定资产。
日复一日的货物运输,会导致火车和铁轨出现严重磨损,逐渐失去运输能力。
你回忆一下我们是怎么界定资产的?就是未来能否给企业带来收益。
固定资产损耗的部分未来显然是不能继续产生收益的,所以这部分就不再是铁路公司的资产了,而是应该当成费用,从当期利润中扣除。
如果完全不考虑火车和铁轨的损耗,会怎么样呢?
那就会高估了铁路公司未来的运力。好比说,铁路公司未来实际只有50%的运力,结果财务上没有体现出来,投资者看到的还是100%的运力,那未来的实际利润肯定会低于投资者预期,铁路公司未来的日子肯定不好过。
所以铁路公司的会计师们说,好,我们必须想办法在报表中反映出这部分损耗。
这个思路没有人反对。虽然工程师能算出火车和铁轨总共能使用多少年,但问题是,我们怎么知道运输过程中的损耗是什么时候发生的?这个损耗对应的费用应该是今天扣除呢?还是下个月扣除呢?
这时候,会计师们就使用了“近似的正确好过精确的错误”这个思想。
他们是这样做的:假设每天的损耗是一样的,预估火车的使用年限,然后用火车的价格除以预计使用天数,就是每天的折旧费用。
虽然实际上,火车由于每天搭载的货物不同,行驶的路段路况不同,损耗肯定是不一样的。但是用一个合理方法,能近似正确地估计损耗,比完全不考虑这个问题显然还是更贴近铁路公司真实的经营情况。
自此,就产生了利润表上另外一个重要的会计科目,固定资产折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