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 犁 不 弃简书精品苑布 梭 别 苑

【大众心理学】人们为什么见死不救?

2019-05-19  本文已影响1人  季白初阳

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觉得自己有责任。

No snowflake in an avalanche ever feels responsible.——伏尔泰


关于“人们为什么总是见死不救”这个问题,要从半个世纪前的一个黑暗的午夜说起。

在1964年3月,纽约的克尤公园发生了一起震惊全美的谋杀案。一位年轻的酒吧女经理在凌晨3点回家的途中,被一个杀人狂杀死。

这名男子作案时间长达半个小时,当时,在公园附近公寓里的住户中有38人看到或听到女经理被刺的情况和反复的呼叫声,但没有一个人下来救她,也没有一个人及时打电话报警。

就像中国的媒体舆论一样,事后,美国大小媒体同声谴责纽约人的人性异化与情感冷漠。

然而,两位年轻的心理学家——巴利与拉塔内并没有认同这些说法。

对于旁观者们的无动于衷,他们认为还有更好的解释。为了验证自己的假设,他们进行了一项试验:

他们让72名不知真相的参与者,以一对一和四对一两种方式,与一假扮癫痫病的“患者”保持距离,使用对讲机通话。

在交谈过程中,当那个假病人大呼救命时,事后的统计数据出现了很有意思的一幕:在一对一通话的那组中,有85%的人冲出工作间去报告有人发病;而在四个人同时听到假病人呼救的那组,只有31%的人采取了行动!

这样,对克尤公园的现象有了令人信服的社会心理学解释,两位心理学家把它叫做“旁观者介入紧急事态的社会抑制",更简单地说,就是“旁观者效应"。

他们认为:“正是因为在一种紧急事件中有其他的目击者在场,才使得每一位旁观者都无动于衷,旁观者更多的可能是在观察其他旁观者的反应,因此世人不能主观地判断这些人存在病态的性格缺陷。”

旁观者效应的产生可能是由于“从众心理”与“责任分散”。也就是说,人都是从众的,当有他人在场时,人们更倾向于观察别人的行动,而不是“敢为人先”。当大家都秉持这种态度时,结果就是人人冷漠地袖手旁观。

于是,不幸的结果就此产生,面对这样的悲剧,无所作为的旁观者也不会有什么良心不安。因为,在他们看来“救助责任”被分摊到了每一个袖手旁观的人身上,自己并无救助责任。

人类是如此的矛盾,当两缕火苗在冰冷的黑暗中相遇,他们会彼此呼应,互相温暖。但面对一盆熊熊烈焰时,每一个个体却消融于无形,好似从未出现过一样。

笔者的这篇文章,不为批判冷漠的旁观者,而是想要提醒每一位读者,可能...我们就是旁观者中的一员。不过,当我们觉察到这一点时,我们有了摆脱冷漠的选择。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