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笺week15 ☆ 推荐《长安十二时辰》| 嵌构入唐代背景的美
按时努力交作业~~
week15(20170410-0416):共3本
推荐:《长安十二时辰》| 嵌构入唐代背景的美国大片
60余万字的小说,从启动到完结,13天,阅读时间统计9小时(如此看来天数很有压缩的空间)
越大部头的文字,越不知道怎样写感受,因为信息量足够大,各个角度的遐想均有所依托,又非一日读完,每刻的心境又能解读出不同的含义。比如最初的两天,完全被书中描述的“大案牍术”吸引,因为日常工作之一就是做定向检索,看到这种流行技能穿越成唐朝背景下的人工演绎,亲切并敬佩。
整本书将美国大片的管用路数,嵌构到唐代的背景中:主角是孤胆英雄的设定,和电影一样,在重重险境中,伤痕累积到难以列举,仍自带光环的撑到结尾;其余亦正亦邪的人物所求各异,但行事因果都各有道理,非常饱满;且将很多史实人物进行了即符合大众认知又全然一新的设定,很好的加强了故事的接受程度,毕竟,多数读者未必关注大唐正史的细节,但对几位诗人的名字,自小学课本中,就开始熟识了。
编排借鉴了美剧《24小时》的设定,紧凑之余,处处反转和绝处逢生。一个各为其主的故事,一个忠君与爱民冲突的故事,一个危机关头是否应权衡轻重即使有违道德也要果断“舍弃”的故事,一个为帝制所害之后复仇与复仇理由的故事……
利益相冲,各有恩怨,个人的恩仇必报并不难,难的是在各类恩怨利益冲突的时候,如何理清哪些是最值得维护的;而无论古今,人们都是按照一定的规则去生存,或者,要去思考如何尽可能的完善我们的规则,小到团体大到国家,可以尽可能多的减少“被害者”,尽可能多的平衡更多人的利益。
很多评论说最终的大boss与前半部的精彩相比略弱,自己到没太多感觉,因为越到后部,越发不自觉的努力回想前面的种种伏笔与线索,一次次的恍然大悟与投入,倒是忘记了单一情节本身。
对故事的驾驭能力,以及对唐代的细节描写,佩服作者的脑洞和功力。期待剧版。
另1:《贫穷的本质》| 一份真实案例的研究报告
看到推荐说书中有很多深入采访的“真实案例”,本意是通过故事增加对“贫穷”地区感性的认识。意料之外,全书竟是研究报告的风格,无论案例还是论述,客观中立与感情无关,涉及心理学、经济学、政治等等领域,需要切换到研究生做论文的状态,才克服了最初读故事的心理。
论文体多少有点生涩,书中的主体篇幅,倒是处处体现了关注细节与真实案例的研究方法,对一个主题多角度的挖掘,事物关联性与因果性的辨析,以及两位学者数年来的支持……领域各异,但是研究问题的思路相通,很值得借鉴。
论文体的另一个好处,是可以通过“总结”部分一窥全貌,好的论文这部分通常是干货十足,如果只想了解书中观点的读者,多读两遍该部分,也是个很好的选择。本书总结的与贫穷相关的论点,一是缺少信息来源而误信;二是由于责任过多而资源过少而难以做出“正确”决定;三是在服务市场中处于不利地位;四是贫穷并不会注定失败;五是他人的判断最终容易变为自我实现的预言,所以要根据这些方面进行定向改变。
回到感性的方面,读过全书,其实有点感激自己不用担心温饱的生长环境,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事物,已经是一种幸福。而“贫穷”的陷阱局限与改进方式,也完全可以提点普通人的自我提升,使我们有了超越当下的方向。
克服意识形态、无知和惯性,从底层的角度来看待制度,哪怕一次只有一点点的改变,我们也有机会变得更好。
另2:《你的孤独,虽败犹荣》| 暖心电台,在你需要的时候开启
这类“深夜电台”题材的书,个人觉得适合两种情形:
一是在读或者初出社会的学生,那个年纪刚接触很多道理,心底多有很强烈的表达欲望,希望用已经掌握的道理去解释或者辩驳所有的事物(一直觉得这也是辩论赛这种形式在学生中最盛行的原因),但身边环境往往得不到足够的响应。多读点这类书,可以有助于一定的思维成长;
二是对于所有人,可能适合某些想一个人静静的时刻:这种书有点听电台或者读自己日记的感觉,让一个外在来共鸣下自己的心思,当然,只一两章就好,读多了难免“鸡汤”。毕竟每一个成熟的成年人,都有着很好的自我情绪净化的能力,所以只需要一个引子,打开思绪就好。
每每看到这样的书,就更坚定自己写日记的习惯。打造自己的心情日记,从生活中提炼出自己为人处世的“道理”,而后再反思成长,也许才是对这类书更好的吸收。
一书一世界,期待我们一同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