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父母的生日吗?
晚上和朋友吃饭,闲聊时说起前几天他家发生的一件趣事。
朋友家孩子刚满月,为了方便照顾,他们最近经常住岳父家。一日晚餐,岳父亲自下厨做了几个小菜,并拿出一瓶珍藏多年的茅台酒邀女婿同饮。朋友正好当天不舒服,一口回绝,没成想岳父竟自己喝了起来。酒后三巡,岳母和妻子早已下桌,朋友听岳父嘴里不停的唠叨今天是个好日子。
趁岳父出去抽烟,朋友跑去厨房问岳母当天到底是什么日子。岳母看完日历一拍大腿,说今天是老头子的生日,一家人给忘得干干净净。
过生日本不是什么大事,可老人年纪大了,竟然不意思说出口而自斟自饮起来。
朋友妻子也在饭桌上,我于是问她怎么忘了自己父亲的生日。朋友妻子回答我说她不是忘了,而是一直都不知道。于是我们就聊起是否记得父母生日这样事。一聊才知道,只有我记得我母亲的生日。至于我老公和朋友,只记得父母生日的大概月份。
我父亲在他六个兄弟姐妹里排行老五,我奶奶三十多岁去世的时候,我父亲才五六岁。父亲上边只有一个姐姐,照应不过来。没妈的孩子可怜,到后来竟没人记得父亲的生日,所以父亲一辈子没过过生日。等到我大学毕业参加工作有条件给父亲选一个生日过的时候,父亲也去世了。
有一年我问姑姑能不能想起来我父亲的生日,哪怕是月份也行。这又勾起了姑姑的伤心,她哭哭啼啼的说,真的记不住了。
古代是很注重孝道,黄香温席、陆绩怀橘,差不多连黄口小儿都能顺手拈几个关于孝道的典故。在中国封建法律最为成熟的唐朝,不孝属于十大恶行之一。唐朝对不孝定罪的范围非常广,凡父母状告子女,不需核查就可以直接定罪,轻则处以笞、杖、流,重则处以绞、斩。以后历朝历代也大多沿袭唐律。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即使是十恶不赦的人,也鲜有人不孝。从这点来看,沿袭到当今社会,排除愚孝的情况,我们在孝道上确实退步了很多。
也许你觉得小题大做,过个生日还涉及不到孝与不孝的问题。大事我们嫌父母跟不上时代,小事上又觉得小题大做,那到底在哪里体现孝道呢?反过来我问你是否记得自己孩子的生日,大概没几个人会忘了吧。
我儿子的餐桌礼仪课程里有一节说道,吃饭时要等长辈先落座,自己再动筷。对于一张白纸似的孩子来说,餐桌礼仪只是教他们如何去做,对我却如当头棒喝。
以前没结婚的时候,多数时间都在外边上学、工作,偶尔回家一次父母都做一桌子好饭菜,尤其是母亲,我们都开始动筷了她还在厨房忙活。结婚以后回家,母亲不光忙活我,还连带着忙活我的老公和儿子,更是要等我吃完了才上桌,而我渐渐也把这些事情当成理所应当。
当然,父母都是心甘情愿的这子女做这些事,比起忙碌和劳累,她们更愿意子女多回家。但如果我们恭恭敬敬的把他们请上座,他们难道不会更高兴吗?
回到过生日的话题。家庭教育中溺爱孩子的十种表现里第一条就是特殊待遇,过“独生”。爷爷奶奶可以不过生日,孩子过生日得买大蛋糕、送礼物。确实这种事情在生活中很常见。我们这一代出生在独生子女光荣的政策之下,导致现在多数家里六个大人围绕着一个孩子转。我们众心捧月般的给咿呀学语的孩子隆重的过生日时,却记不住父母的生日,有没有人留意父母孤独落寞的背影?
过生日只是一件以小见大的微不足道的小事,微小到朋友的岳父都不好意思开口。可难道他心里不希望被关心,被重视吗?我们心里潜滋暗长幸福感,何尝不是捆绑在这些小事上呢?
我家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再忙再累,家里每个人过生日都要买蛋糕,父母过生日要买礼物,和孩子的待遇一模一样。一方面是不想让孩子“唯我独尊”,另一方面也想让老人高兴,毕竟他们嘴上说不必麻烦,心里都是希望被重视的。
试想着有一天我们垂垂老矣,翘首期盼着子女能在某个特殊的日子传来一声问候的时候,连一个回眸都没有等到,会是什么心情。
养育的过程中身教远远重于言传。大道理说的天花乱坠,如果自己不孝,让孩子背再多的弟子规也是枉然。想让孩子学会孝顺,我们自己先要做个孝顺的子女。父母并不曾要求我们大富大贵以供他们衣食无忧,但无论如何,无关物质的精神供给却不能少。我们爱孩子的同时,更该分一些爱给时日无多的父母。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让父母有一个幸福的晚年,和给孩子一个幸福的童年一样重要。
你知道父母的生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