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海在远方

来碗肥肠面,不要肥肠

2024-02-02  本文已影响0人  小鹿学诗

     在几乎没有讨价还价的垄断行业中,一直以老大哥自居的铁路运输,却连续几十年处于亏损状态,没有人真正get到亏损的原因。有人说,铁运集团亏了,但铁路上的承包商挣了,大抵意思是亏了寺庙,富了和尚。初一听,似乎有些道理,但经我仔细琢磨,却并非如此。

老家有专门从事铁路运输的老乡,他的家族一直在铁路上工作,包括其子女及其亲戚,可谓几代人全在铁路上晃荡。后来,列车开始承包,他们算是列车承包的第一代,早早就拿下了京广线某段的列车运营权限,然而,十多年下来,弄得连承包费都给不出,最后由于本身是国家职工的缘故,国家没有让赔钱,其承包之事也就不了了之。

        我是蛮喜欢坐绿皮火车的,其原因除了经济外,尚有时间上的充裕感以及不用转车所减少的麻烦。在多年的坐火车的经验中不难发现,列车之所以亏损,主要来自以下几个原因,浅析如下:

其一,列车运输从没有把旅客当人看,在列车员的眼里,这些只是些"下等人“,等同穷人,没有财富,更不用说地位,在乘务员的这种有色眼镜的加持下,也就不会把这么一个庞大的群体当成“上帝”,其怠慢和冷漠导致乘客与乘务员之间彼此轻视,在这样的大前提下,谁还愿意在列车上消费?铁运如果仅仅靠那几十元一张的票,要挣回铁运的成本都难,更不用说要挣钱。

        其二,乘务员为了“获利”,故意不将水烧开,其开水温度都能用来洗手,他们以为这样做就迫使乘客买他们的快餐,买他们的饮料和食物,殊不知,现在的乘客比猴还精,开水泡不了方便面,就自带自煮锅,自带各种食物,这样,纵使乘务员推着小车来来回回走了上十趟,基本上也卖不动他们那三瓜二枣。

其三,饭菜的敷衍,坐过绿皮火车的人都有感受,火车上的饭菜不但超贵,更是难吃得要命,我有一表弟,农村放牛的,居然被弄到列车上炒菜,可想而知,这样的人都能跑到列车上当厨师,想想这饭菜能不能咽得下肚。

其四,社会大环境变了,原来那老一套的经营模式已经完全不能适应。如今到了流量为王的时代,列车上居然以不提供充电来推销自己的充电宝来试图获利,这在充电宝满天飞的时代,想通过充电宝来挣钱简直就成了笑话。

针对以上四点,本人倒是有些另类的想法,这些想法,在老夫看来,足可以改变铁路亏损的局面,有缘翻到我这篇文章的朋友,可以一试,特别是还在经营绿皮火车的朋友们,或许能够改变这种亏损的局面。

改变传统营销模式,将列车做成流量端口,打道绿皮火车特有的ID。可按以下方式做:

首先:列车上增加若干插座,让几乎所有有手机的乘客都能享受充电的快乐,充电不收钱,但需要扫码关注列车APP,这个APP全国通用,扫码一次,全国列车通用;

其二:开放列车上的WIFI供乘客使用,要想流量为王,就要先贡献流量,这种流量对列车来说用多用少没有本质上的差别,而对于乘客来说,却是至关重要的因素,让乘客爱上乘车,先要解决他们与世界的链接问题。

其三,APP功能丰富而细腻,比如每个列车的旅程介绍,点餐,当地文化等内容,甚至上面有点电影,新闻等内容,诱使乘客把这种APP当成手机里必不可少的工具;

其四,真正改变列车上的食物,做到个性化点餐,去掉传统的“大锅菜做法”,也避免了乘务员在过道中穿来穿去让人生厌。

其五,列车乘坐是中国最大的数据来源,这些数据做数据孪生分析是最好的大数据样本,同时亦是AI(人工智能)训练的基础,这对需要数据做分析的公司来说,即是资源亦是利润。

做到以上四点,相信列车上的生意就一定能红火起来。特别是流量一旦上来,其APP里的广告费都能拿到手软,另外,现在的旅客哪个不是带个几十上百块的零食,如果列车上有真正好的食物,具备良好的性价比,旅客又何必提个大包小包,弄得车厢里到处是垃圾呢?

        好的商业模式可以造就好的商业环境,亦能让传统的企业重新焕发活力,这些取决于领导者是否具有现代经营的商业头脑。这篇文章仅仅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如果有人能想出更好的点子,不妨留言讨论。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