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瘾”少年:我的世界,你懂什么!
你身边还有不玩网络游戏的孩子吗?
答案似乎是:没有。
你身边有沉迷网络游戏的孩子吗?
答案是:很多。
手机与网络游戏已经成为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现在的青少年几乎人手一部手机,游戏成为很多青少年课余时间谈论和关注的内容。
青少年过度使用网络玩游戏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2018年,世界卫生组织将“游戏成瘾”列入精神疾病范畴。
《国际疾病分类》中,专门为“游戏成瘾”设立条目,并明确“游戏成瘾”的多项诊断标准。
具体的诊断标准如下:
1、对玩游戏的渴求:玩游戏的行为、回想玩游戏和期待玩游戏支配了个体的日常生活;
2、不能玩游戏时出现戒断症状、可以表现为易怒、焦虑、悲伤;
3、耐受症状:需要玩的时间越来越长;
4、无法控制要玩游戏的意图;
5、因游戏对其他爱好丧失兴趣;
6、即使知道玩游戏的潜在危害仍难以停止;
7、因玩游戏而向家人朋友撒谎;
8、用游戏逃避问题或缓解负性情绪;
9、玩游戏危害到工作、学习和人际关系。
概括起来就是:
1.缺乏自我控制能力;
2.沟通和社交能力降低;
3.存在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问题。
很多父母都苦于不知道如何与手机游戏成瘾的孩子沟通,似乎他们的内心世界是个谜。
我们来看一则我去年做过的咨询案例:
姓名:小唐
年龄:14岁,异地求学。
表现:因成绩优异考入B城重点中学,初二下学期开始迷上游戏后各项表现一落千丈。对除了游戏以外的东西没有任何兴趣,隔三差五以头疼等原因请假,不愿去学校。
与家里的关系也极度恶化,和父母之间几乎零沟通,有两个月没有和爸爸说过话。
(图:小唐的妈妈给谭老师发的信息)
小唐的爸爸是生意人,很忙,很少跟孩子沟通交流,最大的能力就是能帮孩子搞定一切事情。
妈妈是典型的家庭主妇,平时负责家人的生活起居,重点关注孩子的学习。
而小唐觉得父母不懂我的世界,总是被管着,从而拒绝与父母沟通,也不愿意去学校。
在这则案例中,我们需要的是家庭治疗。
很多时候,父母总认为自己是最理解孩子的人。
其实父母并不懂孩子,不了解孩子的现状,不认识孩子正在关注的事物,不关注孩子的情绪体验。
很多父母替孩子包办了一切,美其名曰为了孩子好。
殊不知,这样做反而让孩子关闭了与父母沟通的渠道。
咨询过程1、我和小唐进行了对话,从他正在玩的游戏“王X荣耀”开始,逐步进入他的世界,了解到他的真实想法。
到B城读书是爸爸妈妈的一厢情愿。
我刚到B城的时候,一个朋友都没有。爸爸妈妈又不在身边,他们一周来看我一次。
这里是大城市,我和同学的想法、生活习惯都不一样。
好不容易能跟班里的几个同学有共同爱好,我当然不能放过。于是我们一起组队玩游戏。
初二上学期,我们参加业余联赛获得了第四名。我们比很多队伍强,我觉得我要做专业的电竞选手去参加职业联赛。
在学校的时候,只有下了晚自习才有时间训练,每天练到凌晨3点多,第二天上课就没有精神。
我觉得上课已经影响到了我们的正常训练,所以到后面我就干脆不去学校了。
“对于不去学校,你父母的看法是什么?”
他们强烈反对!
我也知道,他们想让我在学校完成学业,但是他们不懂我的规划。
他们从来都不听我的想法,从小到大都是这样,我真正的想法他们不懂。
这一次,我要自己做主,我想走自己的路。
我发现,小唐的“成人感”表现明显。
成人感:感觉到自己已经成为大人,因而在一些行为活动、思维认识、社会交往等方面,表现出“成人”的样式,渴望参与成人的角色,渴望别人把他们看作大人,渴望得到尊重,要求独立。
成人感是青春期青少年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了解到小唐的想法,我与他父母沟通的重点就放在:如何去理解小唐。
经过沟通,我发现小唐的父母对电竞知识了解甚少,认为玩游戏是不务正业。
每次当父亲看到小唐玩游戏不去上学,情绪就开始暴躁,沟通的方式也较粗暴简单,甚至还会动手,这使得小唐更加不愿意沟通。
其实父母都很希望能跟小唐进行深入沟通,但小唐已经彻底不愿跟他们说话。
2、如何打破僵局?
我们从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第一步:转变思路,从接纳孩子开始。
只有转变观念,沟通才变成可能。
小唐的父母一直以来都不能接受孩子沉迷游戏这件事。
因为不接受,所以反对。
当面对孩子的执着时,父母就产生强烈的情绪,使得每次谈话都变成了说教。
我尝试让小唐的父母接纳自己的孩子。
因为父亲经常不在家,小唐从小缺乏与父亲的互动和交流,缺少父亲的陪伴使得他有些自卑、缺乏安全感、缺少挑战困难的勇气。
他需要从同伴身上得到肯定和关注,其实他更需要父母的理解和肯定。
第二步:要理解孩子,就要了解他正在做的事情
什么是电子竞技?
电子竞技就是电子游戏比赛达到“竞技”层面的体育项目。
电子竞技运动就是人与人之间利用电子设备作为运动器械进行的智力对抗运动。
电子竞技是一种职业。
2008年国家体育总局将电子竞技改批为第78号正式体育竞赛项。
2017年国际奥委会第六届峰会,代表们对电子竞技产业的快速发展进行了讨论,最终同意将其视为一项“运动”。
2018年雅加达第18届亚运会将电子竞技纳为表演项目。
2022年杭州第19届亚运会将电子竞技纳为正式比赛项目。
“网络游戏=电子竞技”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两者主要区别在于:
第一:基本属性不同。
网络游戏是娱乐游戏,电子竞技属于体育运动项目。
电子竞技是在信息技术营造的虚拟环境中,有组织进行的人与人之间的智力对抗。
网络游戏主要是在虚拟的世界中以追求感受为目的的模拟和角色扮演。
第二:规则不同。
电子竞技有明确统一的比赛规则,最大特点是严格的时间和回合限制。
而网游缺乏明确统一的比赛规则,没有时间和回合的限制,容易使人沉迷。
第三:评判不同。
电子竞技比赛是运动员之间秉着公正公平的体育精神的竞赛,通过人与人之间的智力和体力对抗,决出胜负。
而网游主要是人机之间或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互动,不一定需要人与人的对抗来评判结果。
第四:培养能力不同。
电子竞技注重于思维能力、反应能力、心眼四肢协调能力、大局观、意志力,以及团队精神。
而部分网游只需充值就能取得优势,这也是电子竞技有别于网络游戏的主要不同。
第三步:倾听孩子的想法,给他充分表达的机会
充分了解电子竞技后,小唐的父母对孩子多了一些理解。
为了能够让父母与孩子达成一致,我让两方坐下来开了家庭会议:
1、运用头脑风暴法,孩子和父母各自表达了自己对现状的看法和今后的打算。
2、小唐的父母运用了我教给他们的同理心,表达了对孩子的理解。
3、不说教,不批判,商讨对策。
4、为达成一致,如有需要,双方各退一步。
在这次家庭会议中,小唐第一次感受到被接纳,小唐的父母也第一次真切地听到小唐的想法。
经过商量,他们达成一致:小唐可以继续进行电子竞技训练,前提是要回到学校继续学习直至初中毕业,并且要确保每科及格。
第四步:相信孩子能处理好自己的事情
信任孩子,鼓励孩子克服困难,迎接挑战。
发现孩子玩游戏后,小唐的父母总认为自己的孩子是不受控制的,他必须完全断掉游戏才能回归正轨。
我尝试让父母相信小唐能够处理好游戏与学习的关系,而小唐也表示会努力做到自己答应的事情,让父母放心。
其实父母应该鼓励孩子勇于面对困难,比如:如何提高各科学业成绩、如何协调好训练与学习的时间冲突、如何能与更多的同学沟通交流、如何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等等。
第五步:适度示弱,延迟满足
在咨询过程中发生一个细节:
当小唐表示愿意回校上课,他的爸爸马上打电话给学校领导,不到五分钟,爸爸就跟小唐说:“你可以回A城X中上课了。”
据我所知,如果成绩不优秀或者没有一定的关系,是很难进该重点中学的。更何况小唐已转学到B城中学,但小唐父亲只用一个电话就搞定这些,可见社会关系之强大。
在小唐的眼里,爸爸从小到大都是这样“神通广大”,似乎没有什么事情无法快速解决。爸爸就是“无所不能”,爸爸说的永远都是对的。
能力表现太强的父母,往往会培养出退缩的孩子。
因为家境殷实,所有的事情都不用操心,小唐从小便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遇到事情,不会主动去解决,而是等待和回避。
这也为后来他外地求学沉迷游戏埋下了伏笔。
小唐的父母需要学会在孩子面前示弱,不要表现出无所不能,不要所有事情都立刻满足孩子。
父母需要让孩子明白,很多事情是需要自己付出努力才能做到。要鼓励孩子去尝试解决问题,即使有时候孩子会犯错、会失败、会难过,也是他们必须经历的。
3、经过咨询,小唐与父母最终达成一致,回到学校继续学习。
没想到过了几周,小唐的队友因为初三学业繁重和家长给的压力,陆续把游戏训练放下,专注于学习。
小唐没有了一起训练的队友,只能接受现实。最后他也列出自己的学习清单,重新投入到学习中,努力追回之前落下的知识。
游戏的世界,你们不懂。
这句话的潜台词是:
我的世界,你们不懂。
很多因为网络成瘾造成的家庭矛盾,其实背后,都是家庭沟通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