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写的家乡
思乡是很多文人墨客必写的话题,无论是古诗古文,还是现代的散文小说,描写思念家乡的比比皆是,赞美家乡更是文人的必修课。正所谓,登高必望远,望远必怀乡。之所以怀乡,主要因为家乡在远方。
家乡有那可望而不可及的情怀,等着我们去用文字诉说;家乡是港湾,回去多少次都不会腻的港湾;家乡是那火红火红的太阳,温暖而具有力量。回到家乡,就像遇到了久别重逢的故人,回到家乡,就像宝宝回到了妈妈的怀抱,回到家乡,就像鸟儿归了巢。
多少句赞美的话,都赞美不了对家乡的感觉,都表达不了自己对家乡的爱与思念。
家乡之所以被称为家乡,是因为人在远方。从没离开过家的人,是没有这种感觉的。正如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如果他每天都在家里呆着,便不会有这种感觉。
每每想到家乡,便会想到离开家乡的时刻,正如朱自清笔下的《背影》,充满了父母对儿女的依依不舍。也暗含了,游子对家乡的不舍。
离开时,是不舍,归来时,是期待。当下了火车的那一刻,就希望看到变化,看到惊喜,看到家乡比离开前更加的有朝气,有力量,进步的力量。
感受着身边的人文气息,感受家乡父老乡亲的一言一行。每一句话,都代表着文明的进步,都含着熟悉的味道。自己打小成长起来的小村庄,那感觉更是浓厚。家门口有的路,是否换成了水泥路。水泥路两旁,是不是装上了路灯,夜晚村里的老人出来散步,可要更加当心。
村里的小广场,夜晚聚集了很多叔叔阿姨,这在几年前是没有的。他们听着《最炫民族风》,跟着前面的叔叔阿姨,活动着身体,乞求永保青春活力。水泥路上,不时有几个小屁孩,骑着自行车,你追我赶从面前走过。看到他们,就如同看到了十几二十年前的自己,满满的都是回忆。只是他们手中的玩具,已不再是皮筋毽子,而变成了机器人,电动汽车或者手机。
看着他们,看着这群小孩。感受着代代的传递,村里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大多数是头发发白的老人和刚刚懂事的孩童。他们逐渐成为了村庄的“主力”,偶尔从面前开过一辆小轿车,这肯定是哪位发小,刚从外地回来,像我一样,过不了几天,又要离去。
年轻人,都去了大城市,不见得是一件坏事,走出去,长长见识,不至于一辈子都待在这个村里。正所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农村逐渐往城镇转移,这也是国家进步的标志,只是我们这个村,如今还没有动工。周围的村庄,有的挖煤塌陷了,有的修高铁被开发了。
可真真这么巧,就我们这么个小村子,依然还在这里,似乎没有挪走的意思。又彷佛在等待着谁?等待着像我,像他,像你一样的游子,归来时,不至于“无家可归”。
水泥浇筑而成的楼房,不是家乡,是住宅。砖瓦堆砌而成的小院才是家,一个个小院组在一起,就是我的家乡。这是每一个游子,都想写,但又不会写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