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在北京/东北炖排骨
北京有家非常出名的螺蛳粉,开在北三环的蓟门里小区。可惜我对臭味的食物无动于衷,偏爱于开在螺蛳粉一旁的大排档,东北炖排骨。
炖排骨店里就一个东北大哥招呼着,寸头、刀疤、大标T恤、紧身裤、纹身,因此我们在其他大排档大吼大叫“服务员”的气势到了炖排骨这里都只能收敛起来,温顺地尊呼“老板”或者“大哥”。
一张塑料四方桌,四个板凳,桌底下放个小煤气炉,桌上摆着炉子,上面架着一口锅。排骨用的是猪的大龙骨,用花椒、料酒、盐事先腌好炖熟,上桌时再合着白萝卜、生菜、香菜、东北大生姜一块盛入锅。小炉慢炖,热气上涌,排骨香味儿一阵阵冲上鼻腔,再就这几支燕京啤酒,一盘花生米,就能唠一个晚上。
这家炖排骨离学校不远,十分钟穿过两个高架桥就能走到,一度成为我们闲吃之地,一百元就能吃到肚子挺挺的。因为他在小区里,更多的时刻是小区居民。只有十来张桌子,却常常虚无坐席。
啤酒喝得直响的下班族,松懈的领带敞开的领口,如同刚刚逃出捆绑的野兽。一粒花生切一粒花生往嘴里抛的老大爷,摇晃的蒲扇发黄的背心,一开腔就是中南海日报。
“那天我和老伴儿去中山公园,一出来,长安街封路,足足等了三个小时。结果是金三胖来了,好家伙,美国总统也没这个待遇。”
“现在的说法是上山下乡促进基层教育,你就别整天提在新疆多苦了,那都是在为教育做贡献。”
“我们公司下个月就和腾讯做对接,还真是小公司小产品的最大目标就是被大佬收购。”
“得三四线城市者得天下,战狼如此,拼多多也是如此。”
北三环是北京的黄金线路之一,西到中关村,北到学院路,东到国贸,南到天安门,去哪哪都方便,去哪哪都相对快捷。在林立的高架桥之间,挤着一个陈年老小区,小区里开着一家百元排档店,新与旧的城市居民在侃着最前沿也最接地气甚至最不靠谱的国际新闻、市场经济。
“老板!再加一份锅包肉、素炒饼!”
锅包肉和素炒饼是两个典型的北方菜,前者口味偏甜,后者偏咸。如果是在四川无辣不欢的城市,这两款菜根本无法存活,也得感谢老天爷把我提了出去,能够尝到更多的可能性。东北大哥做的锅包肉偏油,但是肉很厚实,非常香。素炒饼其实就是蛋炒饭换成了蛋炒细碎的面饼,再加上菜末、酱油,上桌后,我通常还会加点醋,饥肠辘辘的时候,吃起来非常带感。
北方的冬天天黑的快,人的肚子饿得也快,等到下课时哥几个饿得都能吃下一头牛。当然我们不会去吃牛,而是一口气直奔排骨店。迎着刷刷的寒风快速行走,直到看到四方桌上架起的锅里水泡一个个翻滚,浓郁而又温暖的水蒸气模糊了眼镜,整个人才满血复活。
“我们他妈不干多的,就把剧组盒饭全包了,每天那么多剧组开机,那么多人吃饭,已经是个大产业了。”
“每次回山东,我爸就跟我说,混不好你就别回来了。”
如同《霸王别姬》里,年少时的程蝶衣和小豆子偷着出去看京剧表演,看到台上的角儿受到众人鼓掌时激动得热泪盈眶。小豆子甚至哭喊着说,“什么时候才能成为角儿啊?”每一个年轻的生命,都渴望自己,如同豪言壮语般灿烂地绽放,仿佛向往越多,自己能够得到的也越多。
直到毕业后好几年,我也清晰地记得狗炟子一筷子夹走,最后一根排骨,满嘴油腻地说,
“这辈子要是不做一件标记我名字的成就,好像还真不过瘾。”
接着双手抓起排骨,一口咬下上面厚实的肉。
排骨汤越炖越香,到后面排骨吃完了,就再叫上土豆、条粉、山药烫熟了吃,空虚饥饿的肚子被填得又暖又胀。酒酣菜饱之后,哥几个又挺着撑饱的肚子,以企鹅状慢慢挪回学校,有了温暖厚实的躯体,任凭北方的风怎么吹也不觉得寒冷。
这样的百元苍蝇馆子,在陈旧的街区总能看到,在北京这样新旧结合的大环境下,总能吸引老老少少交织的食客。毕业后再没去过这家东北炖排骨,也许已经因为拆迁而关门,那个东北大哥,那些个天寒心暖的夜晚,那口热气腾腾的排骨大锅,总是在天寒人饿时,就在舌尖上回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