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特辑芳草集谈天说地

甚妙的“佛”

2021-04-02  本文已影响0人  东方地秀

敦煌自古就是佛国。

满街都是飞天。很多不远万里来此地的客人,都是为了去莫高窟看看。

记得,童年时,大约五六岁的样子。祖父带着我去莫高窟。进到洞窟,祖父伏地朝拜。他对呆在旁边的我说,娃儿,赶紧跪下来,磕头。我已经忘记了自己怎么想的,反正不管祖父好说歹说,我都没有跪下来。后来,祖父说了一句话,这娃娃太犟了。

从莫高窟到我们的家,有二十多公里远。在回来的路上,不知怎么回事?我从车上摔了下来。额头上碰了一个鸡蛋大的包。祖父说,谁让你不磕头,看,佛爷是惩罚你呢。

事过多年,祖父也早已去世。

可,这件事童年的小事,却似乎从没有忘记。

对,越来越热的“敦煌学”,对游客越来越多的“莫高窟”,我觉得自己做为一个敦煌人,了解还是太少了,对于家乡写的文章太少了。

最近,也是翻了翻有关资料,才猛然醒悟,莫高窟就如同阿里巴巴的藏宝库,够我们每一个人一辈子来研究与学习的。

今天不说别的,单说一个“佛”字,就颇多学问。这个“佛”是个外来词,是梵文音译而来。随印度佛教进入中国汉语系统。左边是单人旁,右边是“弗”。我查了查字典。“弗”字的意思,是“不”。左“人”右“不”,那么是不是可以说“不是人”?“不是人”是什么?或许,就是介于人和神之间的觉知者。比如,佛陀。

还有一种说法,把“佛”字细分。左边单人旁,右边一个“弓”,一个“丿”,一个“︱”。“弓”表示人生道路曲折。“撇”表示弯路。“︱”表示正路。意即哪怕走了弯路,改正即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之意也。

汉语,真的是博大精深。每个字,都是千锤百炼而来。值得,我们后人“咬文嚼字”,仔细品味。

东汉佛学家牟子

走笔至此,我想起东汉末年著名的佛学家牟子。他博学多才,精通诸子百家,是广西最早研究佛学的人。

他曾经写过一段话,来写佛。我觉得极为经典,也极为恰切。敬录在此,算做结尾吧。

恍惚变化,分身散体,或存或亡,能小能大,能圆能方,能老能少,能隐能彰,蹈火不烘,履刃不伤,在污不染,在祸不殃,欲行则飞,坐则扬光,故号为佛。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