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友广场想法读书

我们为什么读书?

2022-12-12  本文已影响0人  九圆

腹有诗书气自华,老生常谈了,庄子其实说的很明白了 :  万物通于一气。

气从何而来?天地中来,阴阳二气的生发而来。

从日常生活来看 :

我们通常形容人死了,叫【断气】,我们形容人有活力,叫【生气】,我们形容人很凶狠,叫【戾气】等等…… 

从病理角度来看 :

【虚弱】这词通常形容人病殃殃的样子

病人都有气无力,因为(气虚了)所以病人都不愿意讲太多话。因为虚弱,直接导致身体疼痛,因为(气滞了),因为身体问题直接导致脾气变差,无力的感觉,心理疾病,因为(气结了)。

从表现形式来看 :

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

为什么讲读书讲要先讲这个气呢?因为

我们学习读书的过程就像吃饭,光看到了,不吃下去,始终是不会消化的,始终不会变成我们大脑里的东西,同理,吃下去,并消化了,我们身体才能摄取营养,才能转化并体现在外,通俗一点解释就是,白白胖胖,斯斯文文,彬彬有礼,精神焕发,总之一定是让人讨喜的,因为营养变成了气,同样的,我们把书中的营养消化,就形成了我们的气质。所以古人讲,腹有诗书气自华。

许许多多的人家里,都会放一幅字

叫《家和万事兴》做生意的人办公室也会放一幅字叫《和气生财》,这些毋庸置疑吧,家里一团和气,幸福指数蹭蹭蹭上涨,生意场上一团和气,财富指数蹭蹭蹭上涨。这些和气都表现在脸上,就是对人笑脸相迎,平易近人,富有亲和力,如沐春风的感觉,想象一下,春天拂面的感觉,轻松,舒服,惬意……

那么回归到一开始我们为什么读书呢?

一  :  滋养我们的气质

孟子讲,吾善养浩然正气,也就是儒家讲的【修身】

何谓修身 :  修之于身,行于大道,我们生而为人,总是在不断修正,不断向幸福,美好生活出发的,读书的目的不正是如此嘛。

往大了讲,好好的建功立业,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达则兼济天下,

往小了讲,好好的去对待自己,和和气气的去对待身边人,侠之小者,为友为邻,穷则独善其身。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

不管如何,任何人都终将死去,活着的时候,好好的生活,过好日子谁又不会呢?把坏日子过好才是本事,要学会乐观一点,不管咋样,生活还得继续,让我们的下一代学会乐观,死亡就不再可怕,从此,死亡就有了意义,何况我们的生命本就也不曾属于我们自己,故庄子讲,汝身非汝有也,是天地之委形也。生者,假借也,我们只是生命的所有者,最终还是要还给老天爷的,真要是到了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时候,来不及了,真要是到了躺在病床上的时候,想好好养生,也来不及了,所以中国传统文化里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让我们向阳而生,一辈子都在学生,且都是学生

都在养生,养身,修身。

最后用老子的话讲就是,重积德,而无不克,此乃修身之道,养生便是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继续回归到滋养气质的问题,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同样的气质也不是一天形成,必定是一点一滴去积攒沉淀下来的结果,呈现出来的结果就是一个人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或者教养。一个读书人和一个暴发户,行事作风必定不会相同,而且常人一看便看的出,那是精神匮乏的一种表现,需要外在的穿金戴银去表现出来,可谓其嗜欲望深者,其天机浅也。

二 :  改变我们的心智结构

村上春树说 :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森林,也许我们从来不曾去过,但它一直在那里,总会在那里,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会再相逢,大家都在找寻属于自己那一片森林,都是去陌生的地方,有人会去问路,稳步前行,有人去看导航,直奔尽头,有人慢慢摸索,不断试错。

答案显而易见了吧!

我们走向幸福的人生,必定需要导航,拿着地图去走路,去走我们的人生之路,而书籍就是这条路的导航地图️

前提是(地图是正确,路线是对的)

不然一条路走到黑,处处碰壁,直至穷途末路。

那如何选地图,就是一项重要的课题了,读什么书?首先我们先分类一下

一为经典,二为时文,大白话讲就是经过历史沉淀留下来的,一个是针对具体问题时间的畅销书。

何谓经典 :  传万世名曰经,循大道名曰典,经典讲的是亘古不变的道理,圣人法天则地,以大道为宗,以天地为依,以圣人为师,以经文为学,无止境,如庄子说说,应物无穷

何谓时文 : 具有时效性的,符合当下时代的产物,天花板很低。毕竟有道无术有道无术、术尚可求,有术无道、止于术。

我们常说读什么样的书成为什么样的人,高尔基用了非常经典的一句话,站在巨人的肩膀。

那么我们既然知道读什么书,那么下一步就容易多了,多学习,多思考,把这个世界是怎么回事弄明白,搭建出整个思维框架,再去弄明白如何去好好的过一生,走向更幸福的人生,更美好的生活。

读书就是要明理的,明白道理,明白人生道理,古代读书都是经世致用的,才有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志气,才有治国平天下的胸怀。古时候书不多呀,为什么出这么多圣贤豪杰呢?

他们心中有真理呀,真理就是亘古不变的, 必然的,确定的,庄子讲万物成理而不说,日出日落,春夏秋冬,会变嘛,不变的呀,天地虽不说话,但都浓缩在其书里,并传承下来,指导我们子孙后代,只不过是百姓日用而不知。辜鸿铭论中国人的精神中特别指出,温良恭俭让,这是外国人没有的。因为我们传承了老祖宗的思想,获得了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和把握。

天下通于一气,这股气越强大,与自然万物的链接就越强,反之,越弱,越无知。我们阅读经典就是通过和自己之外的世界建立链接。实际上是通过圣贤铺好的路,走向更大更远的世界,延伸的越远,驾驭的资源才能越多,才能获得很好的生活(反面例子,为啥西方强大,因为掠夺,各种资源促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故,读书越多的人,胸怀是越宽广的。

总结 : 读书,读经典就是拥有正确的地图,内心植入了文化导航系统,赋予了人与自然连接的能力,改变了人的心智结构,并驱动他走向另外一种人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的过程就是和古人思想碰撞的过程,书读的多了,你懂的就多了。古人云:“三日不读圣贤书,面目可憎也!人这辈子,终究还需读书以明理,方能修身正其心也!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