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一只蝶,不曾走过破茧之痛

一个朋友最近很痛苦,另一个朋友对他说:“别怕,说明你正走在破茧成蝶的路上。”突然觉得很有意思,假如每个人在走过一段难熬的日子时,都能把自己想象成为一只正在破茧成蝶的蛹,是否当中的感受以及后来的结果,都会截然不同呢?
(1)
站在今天的视角,来看今日的刘德华,他才貌双全、演技一流,绝对是一只名副其实的“蝶”,可你以为他天生就是一只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蝶”吗?其实,他也曾是一只不为人知的“蛹”,也曾走过“破茧”的痛苦过程。
他曾住在香港的贫民窟,是名副其实的穷孩子,早出晚归做家人的小帮工。
中学时代就开始打工赚钱,有次去送袜子和手套,老板明明给了打车钱,他却省下来,顶着烈日走到目的地。并且他一点都不觉得苦,还觉得“我很能吃苦”。
走上演绎道路后,他选择做一个“笨小孩”,老老实实跑龙套,一会儿演学生、一会儿演嫖客,一会演杀手,一切都听导演吩咐。正是这份踏实,让他赢得了人生中第一个重要角色。原定周润发主演的《投奔怒海》,因周润发不愿去,公司直接给了刘德华这个籍籍无名的新人。
刘德华很帅,但只是帅还远不足以让他破茧成蝶。他的认真、勤奋甚至拼命,才是最终得以“成蝶”的资本。为了拍《神雕》,他把金庸啃了个遍。为了演《猎鹰》里的警察,专门去警察强化班吃住一个月。而这,还只是他所有努力的沧海一粟。
1990年前后,他一直处在“马不停蹄”的状态,最多的一次连续22天没上床睡觉,号称铁人。1988 年,10 部;1989 年,16 部;1990 年,12 部;1991 年,13 部;1992,10部……他说:“我很笨,也不知道哪一部会火,哪一部不会,那我就多接一点咯。”
刘德华,就是这样“破茧”成了“蝶”。正应了现在网络上很热的那句话:“你走过的每一步都算数。”
如果你是当年的刘德华,你能“破茧”成为今天的他吗?
(2)
一般人,只会在多年以后回头望时,才会觉得“哦,那段艰苦奋斗的时光,很美”。刘德华的难能可贵之处在于,他能在走过艰苦岁月的当下就发现它的美,比如当他在烈日下步行去送货,他不是觉得“很热、很苦”,而是觉得“我很能吃苦”,他感受到了自己的力量,并且在这力量中看到了成长为更好的自己种种可能。
看似,刘德华赢在才华、演技和美貌,其实,他首先赢在一个破茧成蝶的心态。
其实,挫折也好,痛苦也好,它降临到我们身上的原初使命并不是折磨我们,就像蛹的坚硬外壳,其存在也并不是为了阻碍蛹一飞冲天。
回到开头提及的这个朋友,他痛苦是因为他又与一段爱情失之交臂。他已经单身了太久,他太渴望一份爱情来告别单身,可是,刚刚点燃的希望又莫名的湮灭。他所感受到的失望和痛苦,并不只是来自这一次恋爱的失败。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走不出那份绝望,他不断地在反刍自己的痛苦,不断使自己变得更加痛苦。最后,一个小小的刺激就让他情绪失控——哭了,而且还被一个朋友“教训”了一顿。
“你想不想走出来?你想不想?”
他当然想。
就是在被质问的那一刻,他突然明白,他在不断反刍痛苦的过程中早已经失去了成长的意识和欲望,他只是停驻在那里,一边蹂躏自己的伤口,一边自怨自艾和自我安慰。他在跟痛苦对抗和纠缠的过程中,忘记了自己是应该“破茧”,然后“成蝶”的。
(3)
最近很认真地读了一本书,叫《自我关怀》,书中有一个很鲜明的观点:“没有人的痛苦一文不值。”
每个人都有感受痛苦的权利,承认自己痛苦,并不丢人。
事实上,我们越是抱着与痛苦“对抗”的心态,痛苦就越像是痛苦,它折磨我们的威力也就越大。相反,如果我们能够接纳自己的痛苦,也接纳因痛苦而变得更加低迷的自己,我们才能像一个站在旁观者角度的朋友一样,看清自己的问题,也给予自己最大的温暖和力量。而这,恰恰决定了我们是一只徒劳挣扎的蛹,还是一只怀抱“成蝶”梦想的蛹。前者的挣扎绝望又痛苦,后者的挣扎则通向无限种多彩的未来。
人生一路走,无论工作还是感情,无论爱情还是友情,挫折都是难免的,痛苦也是必尝的,如果可以,不妨用“美学”的视角去看待“它们”,要相信,破茧之后的蝶是美的,破茧过程中的痛苦本身,也是美的,甚至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