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银鸟张晓“三顾茅庐”邀请潘海民大师加入

2019-06-15  本文已影响0人  Azhenlei

潘海民大师出生于1953年,1963年刚上四年级的潘海民大师开始练习银饰锻造的基本功——绘画,由于在银匠世家里耳濡目染,非常有天赋的潘海民大师设计和画出的图案活灵活现;五年后开始学习设计和木雕,因木雕是银饰雕刻的基础,再加上爸爸的严苛要求,潘海民大师在学习木雕的五年间也只能帮爸爸打打下手;20岁的潘海民才开始正式跟着父亲学艺,或许是从小受火塘边烈火的熏烤和银饰敲打声的熏陶,潘海民对于银饰温度的把握非常的精准,对于银饰的图案、造型、纹样可以做到“手中有图,心中有数”;1979年之后的八年,潘海民带上手艺和弟弟背井离乡,足迹遍及贵州、云南、广西、西藏各地,在以为当地顾客打造银饰银器为生的同时,潘大师不断修炼“内功”:他深深惊叹于西藏古寺庙和古建筑中的图案与技法带给人们的虔诚、肃穆和顿悟,常常在各类饰品和佛事用品前流连忘返,并用画笔默默的记住这些图案;与景仰的寺庙高僧为友,聆听佛音,论悟人生,故潘大师后期的一些佛学作品,都是他这一时期的心得感悟。

1987年,潘海民和弟弟毅然回到家乡,接手濒临倒闭的家族作坊—瑞银坊,这一年,他34岁。他将游历各地了解到的首饰、生活用具、宗教用品的图案和寓意等工艺精华,与自己祖辈传下来的手艺融合,形成了自己独树一帜的作品风格。瑞银坊的手艺一传十,十传百,在银作坊遍布的雷山县竟声名远播,十里八乡的乡亲们争相到瑞银坊制作银饰、银器。

10岁到34岁,24年,不停的练习,不停的錾刻,不停的奔跑,然而一切在工业化来临时,仿佛一切又回到原点,就像人生本也无常。大量机器制作的银饰产品涌入当地,传统手工银饰几近毁灭。都说手工艺人的一生是孤独坚守的一生,只有坚守才能“见月明”,到了2006年,雷山苗族银饰锻造技艺被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苗族银饰手工匠人总算得以“正名”;2014年7月,一位名叫张晓的年轻企业家“三顾潘庐”,与潘海民大师的儿子潘国华先生一拍即合,并成功说服了潘海民大师,由张晓先生出资创立瑞银鸟品牌,立志发扬纯银手工匠人精神,传承传统银饰手工工艺。

张晓请潘大师出山

有人说手工艺人的坚持和我们理解的坚持有很大差异,因为他们的坚持往往是一辈子。至此,64岁高龄的潘先生才轻轻松了一口气,距离他第一次接触苗族银饰錾刻已过去50多年,时间已在他的脸上刻下岁月的痕迹,幸不辱命,潘氏苗族雕刻手艺得以传承和认可。

潘大师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