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释道传统文化国学与传统文化

读庄漫笔——齐物论(四三)

2019-07-20  本文已影响1人  悟庄

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春秋经世先王之志,圣人议而不辩。

“六合”是上下四方,佛经说“十方”,指的就是宇宙。圣人对有关宇宙之外的事物,是“存而不论”的态度。这是因为那些事物对于一般人而言,是难于理解的,如果给大众讲这些,会引发很多的误会。

圣人并非不了解“六合之外”,也并不否定那些未知事物的存在,比如鬼神,普通人多数不相信,但是圣人之所以“不语怪力乱神”,实在来说,是顾虑人们滥用神怪之说,将社会和人心弄乱。佛教里面讲的“神通”,是大成就者证得果位以后,本具德能当中自然的能力。但是有人迷信在神通上面,把神通当作了学佛的究竟目标,虽然有了一些异能,但还是在生死轮回当中,没有获得解脱。佛陀对形而上学的问题,根本不予以回答,因为宇宙之外,这与人的切身问题、与人生烦恼痛苦的解脱无甚相干,和修行的目的全然不符。

在佛教经典当中,唯有《佛说阿弥陀经》极为特殊。这部经没有“发起众”,是佛陀主动开口,向大智舍利弗尊者宣说的。因为阿弥陀佛和极乐世界实在太不可思议了,连十方诸佛都赞叹阿弥陀佛,所以释迦牟尼佛劝导五浊恶世的众生,应当发愿往生西方净土。可是,真正信受奉行的人,实在不多。也因为净土法门的“难信”,一直以来,世人都对此法抱有很深的误解。

所以,“存而不论”是圣人慈悲心的体现,是不令众生起慢谤心。至于“六合以内”,就是指的宇宙以及我们的人生,宇宙是生存的大环境,我们的身心是小环境。对待宇宙人生,圣人持着“论而不议”的态度。“论”是就事论事,不评议、论断。事物的成住坏空、生住异灭,都有自身的规律,有一定的道理,不要把两件事物去比较、分辨,那是参杂了人的价值取向的结论,不能说是定准。

末后举了《春秋》为例证,说明圣人的用心。孔子著这样一部史书,目的是为了揭露当时社会人心的问题,所以后世评价《春秋》,能使乱臣贼子惧怕。在这部书里面,经常引用“君子曰”,这就是孔子的“议而不辩”。孔子没有把自己的意思写进去,只是陈述史实,用当时流行的价值观念为标尺,但是这里面没有他的批评,而是让读者自己去审视,正所谓“公理自在人心”。假如孔子在书中加入自己的意见,就会将读者的思想带进自己的意识里面,让别人都得同意自己的观点。这就不叫圣人,圣人根本没有了“我”,又哪里来的“我执”和“我见”?所以,擅长驾驭语言文字的人一定要注意,不论是什么样的创作,都要实事求是,不能一味地主观。须知,一字之差,即堕五百世野狐之身。禅宗里有句话讲:“我眼本明,因师故瞎。”弘扬中国文化、宣讲佛法,切忌以一知半解去误人。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