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叔和他的朋友们思考与想法 一家独行

孔子: 被命运折磨的少年照样成为了圣人

2020-09-03  本文已影响0人  乔平_

文/乔平

说起孔老夫子,你会想到什么?一个提倡“仁爱”的慈祥老人?一个令人敬重的“朝闻道,夕死可矣”的学者?一个为了毕生理想而奔走列国的执着英雄?一个被后世各朝各代都誉为孔圣人的著名教育家?


这些都不错,在整个中国,乃至世界,孔子的形象大体都是这样的。可是,孔子他也是人,他也是父母所生,也有孩提时光,也是从小长到大的经历,他的学识和伟大是怎么来得呢?

在古代,求学之人第一件事情就祭拜孔子画像,天下的所有的读书人都认为孔子是读书人的祖师爷。那么,孔子的老师是谁呢?

有人说,孔子的老师是开创道教的老子。可是,从可以查证的资料看,当年孔子去东周洛阳找老子请教学问,主要是请教音乐方面的知识,而且时间都特别短暂,就像你在工作中遇到了一个难题,去向前辈请教一样。

那么,孔子的学问到底是从哪来的呢?

孔子自己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的原意是说,只要是有三个人,其中必定有一位能教我一些知识的老师。这就意味着,孔子绝对是一个不耻下问、勤奋好学的好学生,换一句话说,所有人都可能是孔子的老师。


其实,非要追的话,孔子的第一任老师,就是孔子的母亲和外公。孔子的父亲是鲁国的一位贵族将军,年近70岁的高龄时,才喜得孔子这个宝贝儿子。有人说,孔子的脑袋天生凹陷,就像四川盆地一样,看上去就像脑袋上顶了一个水盆。所幸,外观的畸形并没有影响到孔子的智力发展。

在孔子三岁时,他的父亲就去世了。有个故事讲了孔子父亲是如何英勇战斗的,说在一次战役中,孔子的父亲如同天神一般用双手托起了城门下的千斤闸门。所以,从小时候起,泰山一般的父亲形象一直激励着孔子,要活得顶天立地、绝不轻易屈服。

孔子的母亲是鲁国的一个小贵族,16岁的时候嫁给了孔子的父亲。按照春秋时期的风气,年轻的寡妇是可以再嫁人的,但孔子的母亲没有。这位坚强的母亲,勇敢地承担起了独自养育孔子的责任。


孔子的徒子徒孙孟子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孔子一出生就遭遇了生活的磨难,但是,他不但没有被生活的苦难压倒,反而把困难变成了磨砺心志的磨刀石。

从小,母亲负责教孔子最基本的读书识字,而学识渊博的外公则教孔子学习《易经》。小小年纪的孔子就像一个总吃不饱的孩子,很快就把母亲和外公的知识全部吃完了。孔子的外公,很吃惊地评价道:孺子可成大器!

但话不幸的是,没过几年外公也去世后,从此,孔子和母亲失去了生活上的接济。坚强的母亲更加夜以继夜地编织草鞋来养家糊口,总是把家里最后一口食物都留给孔子。

就这样,孔子的母亲在不到三十岁的年纪,就被生活的重担压垮了。孔子心疼母亲,就偷偷去给地主家放羊放牛、给婚嫁丧娶的人家吹打乐器来贴补家用。孔子的母亲得知后,又生气又难过,又感动又自责。

孔子17岁的时候,32岁的母亲积劳成疾,不幸去世了。孔子的母亲是一位伟大的母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典型的母亲形象。


timg (7).jpg

孔子的原生家庭是一个破落的贵族家庭,三岁丧父,十七岁丧母。很难想象,这样一位早早就被命运折磨的少年,不但没有自暴自弃,反而用自己的“仁爱”温暖了中国文化。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