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陷入习得性无助了吗?
2021-05-31 本文已影响0人
Jamie爱读书
一只被电击的狗,尝试几次逃脱笼子但失败后,再次受到电刺激时,直接倒地声吟,不愿再尝试逃离痛苦,而尽管这次实验人员已经把门打开。
这就是“习得性无助”效应。
这只狗在先前的经历中,习得了“即使努力也改变不了现状”的经验,因此,即使在新环境下面对新的机会,它也不再愿意尝试,直接放弃抵抗。
这种情况在人身上,往往是“在一件事情上失败太多次,便会形成一种惯性思维:我的付出与回报不相等,那我就不再愿意付出了。行为与结果之间无法达成统一性,最终接受失败,放弃努力。”
例如,多次考研失败后,我们可能不再相信自己能考上,久而久之便陷入“即使我努力了也注定考不上”的思维怪圈中。自暴自弃,非常无助。
为什么我们会有“习得性无助”?
首先,环境对人的影响很重要。我们处在一个人与环境不断进行信息交流的空间里,环境带给我们积极和消极的反馈。积极的反馈有助于我们塑造信心,构造积极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暗示,而消极反馈则带来自我效能感的降低。长期处于消极的自我暗示中,容易催生习得性无助的心态,形成“我不行”的自动化思维。
其次,归因方式也会影响习得性无助。面对失败时,积极的人会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外在不稳定可控的,而消极的人则会归结为内在稳定不可控的。例如,同样考试挂科,积极的人会觉得是这次题很难下次就会考好,而消极的人则会认为是自己太笨而且无法改变自己笨这一事实。时间一久,两种思维方式便会产生明显的差异。
通过了解习得性无助,我们可以下意识地多给自己积极暗示,培养积极的思维方式,努力逃离困境,成为掌控自己生活的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