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大禹治水引发,关于事物本质的思考!
三皇五帝时期,黄河泛滥,鲧、禹父子二人受命于尧、舜二帝,任崇伯和夏伯,负责治水。大禹率领民众,与自然灾害中的洪水斗争,最终获得了胜利。面对滔滔洪水,大禹从鲧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改变了鲧用"堵"的办法,改用“顺势利导”的方法成功了。
表面上大禹治水只是变“堵”为“疏”,实质上是对水的本质有着更深刻的认知。
水的本性是什么?
水如民之言,常处低微之地,滋化诸灵,流于四方,不与万物相难也。故有高山,水仰而环之,是有洼谷,水注而平之,是有峤山,水绕而穿之,是有田地,水舍而注之。此四者,皆为其至清至善至柔至弱之本性也。
水善于处下,它流于四方滋养润化万物且不与万物相互对抗,水遇到山不会硬刚,而是绕山而过,水遇洼地与田地,不会嫌弃其低洼,而是甘居低处。水的本性是至清、至善、至柔、至弱的。
所以,水的本性是好的,但是,水为什么会造成这么多的灾难,根本原因在于人本身。
至清至善至柔至弱之物,易为众灵轻而下视之,假而利欺之,巧而取夺之,截而断引之,水可至柔弱清善,亦可至坚强。水之强,一曰聚,二曰势,此二者得成,纵有万土之基,冲而毁之,纵有铜墙铁壁,淹而埋之。
水的本性是至清、至善、至柔、至弱的,人性不好的地方就是,人们会轻视水,为了利益而欺骗水,通过伎俩夺取水,把水截断而引到他处。
那么,本来柔弱、不与万物相害的水就变得坚强起来。
一旦水集聚成势,即使有万土之基和铜墙铁壁也会被冲毁和淹没。
水是如何聚集的呢?
水之聚,堵之果,不堵不足以成其聚。
水的集聚是由于堵的结果。
用土石堵住水,短期来看是成功的,但是,水却因为堵而慢慢聚集,当聚到一定程度就会再次涌出,那么,人们会把土石加高加厚。
但是,再怎么加高加厚也有尽头的那一天,而水的集聚之势也在慢慢变强,而且永无止尽,早晚有一天,水会再次破土石喷涌而出,更可怕的是,水经过长时间的集聚,它的势能变强了,来势会更加凶猛。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鲧开始用堵的方法成功了,而后来却功亏于溃。
我们有什么启示?
了解水的本性和特性后,明白了“水之势,非水之势,堤防之势也”,大禹找到了治水的关键在于“疏”而不是“堵”。
在其他方面也一样。
《学经》:
水之聚,当察而疏之,生灵之意,当顺而导之,民众之言,当宣之使言,无有聚其大,堵而截之,甚于水焉。
水需要疏导,人们的意愿也需要顺应和疏导,民众的声音也要让他们发出来,这样就不会聚集变大,如果堵截住人们的意愿和言论,聚集成势后的危害,比水还大。
防微杜渐,顺而导之,万事通畅。希望这篇文章对大家有帮助。
image.png